題涪江石魚
何年天匠巧磨礱,巨尾橫梁了莫窮。
不是江魚時隠見,要知田稼歲兇豐。
四靈効瑞非臣力,一水安行屬帝功。
職課農桑表勤惰,信傳三十六鱗中。
何年天匠巧磨礱,巨尾橫梁了莫窮。
不是江魚時隠見,要知田稼歲兇豐。
四靈効瑞非臣力,一水安行屬帝功。
職課農桑表勤惰,信傳三十六鱗中。
不知哪一年,上天的工匠精心打磨雕琢,這巨大石魚尾巴橫在江梁上,一眼望不到盡頭。若不是這江中的石魚時隱時現,人們又怎能知曉當年莊稼是歉收還是豐收。麟、鳳、龜、龍四靈顯現祥瑞并非臣子的功勞,江水安穩流淌應歸功于帝王的功績。官員考核農桑之事以表明百姓的勤勞與懶惰,這消息就傳遞在這三十六鱗的石魚之中。
磨礱(lóng):打磨、雕琢。
了莫窮:一眼望不到盡頭。
隠見:即隱現。
四靈:指麟、鳳、龜、龍四種祥瑞之物。
効瑞:呈現祥瑞。
職課:職掌考核。
三十六鱗:指石魚。
此詩創作背景或許是詩人看到涪江石魚這一獨特景觀,石魚的隱現與當地莊稼收成有一定關聯,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們重視農事和祥瑞,詩人有感于此,同時結合當時對帝王功績的推崇,創作了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應是在一個相對穩定、重視農桑的時期。
這首詩主旨在于通過涪江石魚,將自然現象與農事、帝王聯系起來。其突出特點是托物言志,以石魚為載體表達多種情感和觀點。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并非廣為人知,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觀念和文人的創作視角。
自喜身無事,乘春但種花。時時游野墅,往往宿僧家。入竹新尋筍,燃鐺旋煮茶。趨朝十里路,來往不嫌賒。
為說江南勝,豪華異往年。波濤揚子夕,風雨秣陵天。歲苦兵間賦,春荒戰后田。都門遲飛挽,何處泊吳船。
小家碧玉,出何山何洞。綠毳茸茸一身擁。似翠云裘樣,青草湖邊春水活,一色波痕微動。千年曾否歷,兔角微言,一例如來醒塵夢。俏影混苔衣,刮不成氈,合留作坡仙清供。笑夫婿何須嫁金龜,配倒掛桐花,可人么鳳。
鰲山東面海浮空,日出扶桑照海紅。浩渺碧波千萬里,盡成金色滿山東。
甲子初秋柳宿乖,皇天無雨只空雷。正當七月初三夜,帝勸長星酒一杯。
聞道孫家別業新,招呼諸子共尋春。紅韜瘦藟花初動,黃染輕梢柳未勻。興況便為生意好,風光殊比畫圖真。何當對此常無事,慰我年來老病身。
歸來臥起有馀適,老去消磨無雜緣。門外不知何歲月,夢中亦覺在云泉。千年高道誰酬價,一世清閑我賣錢。安得道人江北去,此詩先錄寄師川。
馀甘齒頰。酒□半酣,漏聲頻促。月下傳呼,風前摻別,無因留客。丁寧玉筍磨香,為料理、十分醒著。后會何時,前歡未盡,明朝重約。
千絲萬縷斗妖嬈,和雨和煙陌上飄。夜夜篴聲關塞路,年年杯酒灞陵橋。隋堤臺女輸濃黛,楚國佳人斗細腰。只恐章臺春易老,幾回攀折恨蕭條。
誰云山僧貧,而有千椽玉。幽眠豈無處,愛此晴窗綠。
朱旗繡斧兩昭回,南郡城池亦壯哉。明月樓中堪坐嘯,關山何處有塵埃。
雪舞回廊亂打人,朝回馳馬路無塵。天粘白海橫飛練,風轉彤墀細疊銀。詩氣涵虛清到骨,梅魂襲月冷凝神。直須借與調羹手,遍灑名藩作好春。
白光生,青□至,紅輝總好。騰玄耀妙黃深奧。般般彩色,把明珠覆燾。晴空外、來往仙道。封成永號。便受玉皇宣詔。云霞里、上真唯到。香山會聚,發瓊方闡道。同歸去、長住三島。
雪氣沖簾入,天寒白屋貧。不知園里樹,先結日邊春。
城郭依然鄖子國,山川分得楚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