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王元才見惠峨嵋山菩薩石
久聞光明山,下有太古雪。
大冬劇嚴凝,厚地愈融結。
崢嶸成層冰,千歲終不滅。
野翁因??荒,得此走城闕。
初非人磨礲,真是天剞劂。
形模如圭長,顏色逾玉潔。
巨細皆晶熒,表里俱洞澈。
或疑普賢化,誰得昆吾切。
太陽一照曜,神光時發越。
誠宜置宴坐,相伴修白業。
可配寒露壺,清泠濯明月。
久聞光明山,下有太古雪。
大冬劇嚴凝,厚地愈融結。
崢嶸成層冰,千歲終不滅。
野翁因??荒,得此走城闕。
初非人磨礲,真是天剞劂。
形模如圭長,顏色逾玉潔。
巨細皆晶熒,表里俱洞澈。
或疑普賢化,誰得昆吾切。
太陽一照曜,神光時發越。
誠宜置宴坐,相伴修白業。
可配寒露壺,清泠濯明月。
長久聽聞光明山,山下有遠古的積雪。深冬極其嚴寒,大地深處卻更易融結。層層冰塊高聳,歷經千年也不融化。一位老者在開荒時得到它,帶到了城中。它并非人工打磨,真是天然雕琢而成。形狀像玉圭一樣修長,顏色比玉石還要潔白。大小都晶瑩剔透,里外都清澈透亮。有人懷疑是普賢菩薩的化身,誰能有昆吾刀來切割它呢。太陽一照耀,就會不時散發出神奇的光芒。真應該把它放在宴坐之處,陪伴人修行善業。它可以和寒露壺相配,在清冷的月光下洗滌。
光明山:即峨嵋山。
劇嚴凝:極其嚴寒。
融結:融解凝結。
??(zhú):挖掘。
磨礲(lóng):打磨。
剞劂(jī jué):雕刻。
圭:古代帝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制禮器,上尖下方。
昆吾:傳說中的利刃。
宴坐:安坐,靜坐。
白業:佛教指善業。
寒露壺:一種容器。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可能是在友人王元才贈送峨嵋山菩薩石后有感而發。當時社會可能佛教氛圍較濃,人們對峨嵋山這類佛教圣地充滿崇敬,菩薩石的神奇也引發了人們的興趣和遐想。詩人在收到禮物后,以詩表達對菩薩石的欣賞和對善業修行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峨嵋山菩薩石的神奇與高潔,突出其天然之美。特點是描寫細膩,通過多種手法展現石頭的特性。在文學史上雖不算著名,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自然奇物的關注和以詩詠物的創作風氣。
月上潮生風自來,主人愛客清尊開。漫游信腳渾無定,打話高亭更此回。
有鼠來兮曠古荒,我之稼穡我之倉。河山處處生民骨,四十八年誰已忘。
水面數千里,賴公托此身。如何阻惡灘,與我為參辰。
春風零落后,秋圃恨開遲。總是宜男草,傍人也未知。
蠶眠金字跡煇煌,盥手臨池細炷香。誰令女人偏好善,有情皇帝李三郎。
蒼峰十二碧巖隈,豈是飛從海上來。靈境莫將巫峽比,但令云雨下陽臺。
火宅回看好自狂,誰云作戲是逢場。坐中有識春歸去,何事流鶯帶雨忙。
官閒容取適,載酒到松陰。天暝生泠籟,風清來素琴。梵鐘遲日暮,客袂悵秋深。莫自憐行色,君看不住心。
暫憑歌笑接堂堂,榕葉陰連大隱鄉。九日登臨堪蔗境,百年悲喜付優場。客分慶馬杯深淺,僮競風鳶線短長。欲借魯戈揮落景,入城輿從莫教忙。
誰負旋乾手,當春起蟄蟲。魚龍驚寂寞,天地喜昭融。墐戶身方遠,昂霄意已雄。俗聾誰與破,予欲問豐跂。
霜來露至按輕艫,水靈暫假江無波,女兒爭唱采菱歌。采菱歌,響洲渚,如花人兩相語。
野岸關心地,高花下亦花。弱枝低浪舉,輕片落風斜。有力黃柑酒,無營白鳥家。客中才見月,一夕夢汀沙。
嶺上白云閑,林下清溪冷。瑩徹交融一片心,溪水涵云影。何處寄相思,月落楓橋靜。日日高樓獨倚愁,目斷飛鴻信。
冰肌玉質已多情,羞向花田斗素馨。縱到藍橋甘玉液,裴郎猶未識云英。
少小慕至道,壯大無所得。歲月忽如流,行年向不惑。爾來涉憂患,視聽半昏塞。誰能更苦辛,舉戰蠻觸國。但愿常醉眠,萬事付一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