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清愚谷禪師索更好堂詩
丹梯寧復倦扶筇,聞說青山又改容。
下界已同三絕寺,上方仍對妙高峰。
聊須小憩窗前榻,莫慮遙聞齋后鐘。
腳力已窮猶應接,茲時目力更難供。
丹梯寧復倦扶筇,聞說青山又改容。
下界已同三絕寺,上方仍對妙高峰。
聊須小憩窗前榻,莫慮遙聞齋后鐘。
腳力已窮猶應接,茲時目力更難供。
我怎會厭倦拄著竹杖攀登那紅色的石梯,聽聞青山又換了新的模樣。山下已如同那聞名的三絕寺,山上還正對著美妙的高峰。暫且在窗前的榻上稍作休息,不要擔心會遠遠聽到齋后的鐘聲。腳力已經用盡仍要應酬這美景,此時眼睛更難以看盡這一切。
丹梯:紅色的石梯,常指山路。
扶筇(qióng):拄著竹杖。筇,竹杖。
三絕寺:具體所指需結合當地實際,可能是有三種獨特景觀或特色的寺廟。
上方:指山上。
此詩是應國清愚谷禪師之邀而作。可能當時詩人前往山寺拜訪禪師,被山寺的景色所吸引,在游覽過程中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山寺景色并表達對其喜愛。特點是通過平實語言展現美景和心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重大影響,但能體現當時文人與禪僧交往及對自然的審美情趣。
綠葉兮紫莖,數花香正足。為我語涪翁,山礬水仙俗。孤竹皆殷墨,兩龔真楚清。試憑蘭與蕙,難弟復難兄。
眼底何人不售欺,自衿才力竟誰私。才爭一著終難強,獨有人間國手棋。
吟詩無伴自無情,滿院涼風月正明。畢境無詩空懊惱,只將身繞桂花行。
擘將心事懇來生,首尾傷心湊不成。點點明河寒似水,教人著眼怕分明。
杳靄青松映白云,地靈境寂好棲神。結廬占盡溪山景,安得超然真隱人。
烏石山高不可躋,梵王樓閣蒼云迷。長松落落數千尺,短松亦與懸崖齊。山中一夜西風作,怒卷濤聲瀉秋壑。夢回誤聽蟄龍飛,便欲乘之上寥廓。
郁郁佳城閉,翩翩銘旐開。風悲信陵墓,雨入孝王臺。萬古傷渠壞,千年望鶴來。平明國門外,簫鼓不勝哀。漢制隆恩禮,周封列屏翰。人知尊帝冑,我但識儒冠。零落傷蘭桂,孤高嘆鳳鸞。從今門下客,長鋏向誰彈?
橫身久塞楊朱路,灑泣俄悲墨子岐。陋矣射鉤而中者,壯哉鳴鼓以攻之。侍讀自無遷府分,中丞還有僦船時。八風舞罷君恩歇,贏得閑愁上兩眉。貴豪渠已重金帶,貧病儂猶舊布衾。鐘阜解仇無宿憾,荊江感事有新吟。早知馀耳交難保,晚覺王何罪未深。白首還鄉應閉戶,斷無保社肯追尋。
母雞伏得兩鳧雛,馴食庭除不待呼。水浴泥行隨分足,不知鷗鷺有江湖。
似聞花有嘆,偶值客幽吟。自恨叢芳少,相依窈緒沉。曉風吹淡薄,寒日護清深。豈意枝頭色,猶同物外心。
域難屏,峰可據。千古登臨,總有傷心處。萬里河山湮宿霧,遍倚危城,不見來時路。撫殘郫,思壯語。回首經年,猛志憑誰駐。剩有高林棲倦羽,獨坐清輝,聊把幽情賦。
杯酒豈無友,知音誰復多。君今萬里去,吾柰好春何。路草隨軺碧,山鶯近驛歌。尚思文話地,驄馬月中過。
官暇行吟璧水秋,曳裾閒惜鳳臺游。白門共醉吳姬酒,誰念滄浪是別愁。
荷落一池風,菊開三徑雨。無窮離別懷,況聽寒蟲語。
官亭花發酒初香,白馬翩翩大道傍。醉客盡隨歌舞散,寒川空對別離長。紫云洞里逢秋月,赤鯉潭邊度早霜。休說故山多少恨,軍中吹角斷人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