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山寺寓居十首 其六
時節清明過,溪山晴霽初。
出游偕婦子,相識半樵漁。
稼穡歸寧遂,經綸計已疏。
淵明至窮約,三徑亦吾廬。
時節清明過,溪山晴霽初。
出游偕婦子,相識半樵漁。
稼穡歸寧遂,經綸計已疏。
淵明至窮約,三徑亦吾廬。
清明時節已過,溪山在雨過天晴之初格外清新。我帶著妻兒出門游玩,所結識的人多半是樵夫和漁夫。從事農事不知能否順遂,經營謀劃的打算已很生疏。就像陶淵明到了窮困的境地,這簡陋居所也算是我的家園。
晴霽:雨止天晴。
稼穡:播種和收獲,泛指農業勞動。歸寧:本指女子回娘家,此處引申為能否達成。
經綸:籌劃、治理,這里指經營生計。
窮約:窮困。
三徑:西漢末,王莽專權,兗州刺史蔣詡辭官隱居,在院中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后 來 ,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處于一種隱居生活狀態。當時可能社會動蕩或仕途不順,詩人選擇在龍華山寺寓居,過上了與鄉村百姓相近的生活,從而創作此詩表達心境。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隱居鄉村的生活狀態和心境。其特點是質樸自然,以平實語言展現生活。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反映了古代文人在困境中追求寧靜生活的精神。
多置田園占好官,妻兒奴婢盡生歡。貧家有子才堪教,身后窮愁且放寬。
借得人家隙地,中藏幾樹梅花。旋構數間茅屋,欲談一卷《楞伽》。
青門隱者人不識,騎鶴來尋華蓋君。姹女夜棲丹鼎火,玉妃春繡紫衣云。愁聞南國旌旗暗,愛聽中天歌吹分。此去玄都舊時路,桃花紅雨正繽紛。
十年不見鴻魚杳,幾度臨風每憶君。海上駐顏應有訣,山中投老恨空聞。牙旗小隊頻行獵,鐵騎南方早冠軍。何日樓船下牛斗,江天一笑慰離群。
獨立紅塵外,低垂白發新。松高云里影,僧老佛邊身。出處輸前輩,蹉跎愧好春。卻憑雙桂主,一一指迷津。
欲鳴不鳴拍不禁,況復蒼蒼萬里心。舞袖今馀兩垂手,曝衣惟障一邊陰。不辭搖拽將池繞,似解跰?照井深。傾國捧心翻所貴,一庭欹影換清吟。
我昔南游三眼國,逢人一笑啟丹唇。祇今重到孤峰頂,依舊丹唇一笑新。我聞如來有佛眼,結子成時速寄來。從此慈悲修廣目,得爭開處便爭開。
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干祿百福,子孫千億。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群匹。受福無疆,四方之綱。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世路常崄巇,駟馬帶傾覆。所以慕幽人,偃息在浚谷。日暮生松風,音響如絲竹。葵藿分所甘,何必厭粱肉。布褐足禦冬,狐貉未為燠。逍遙任所之,無榮亦不辱。
見日亭前有所思,祝融看日五更時。一泓本體涼如水,五色祥云擁護之。
回頭遙念蕩中群,把酒欣論坐上文。臭味聊將比兄弟,大馮君與小馮君。
我愛昭州角,嗚呼古郡衙。萬愁縈桂水,一曲阻梅花。調古湘云葉,聲乾嶺月斜。今愁并古恨,吹起落誰家。
魏闕天今遠,陶園歲復新。杖藜吾獨往,芳草正懷人。雪意頻催酒,鶯啼漸入春。圣朝多雨露,江畔老微臣。
天邊二石樓,水簾不上鉤。玉女窗如月,白云開向秋。悠悠紫芝唱,處處羽觴流。不見王孫返,猿聲萬壑愁。
東湖來自東海涯,到山先拜梁溪祠。梁溪先生千載士,文章德業真吾師。前公來時未有此,我歸方浚吾泉水。此時此地復此泉,青眼相看更吾子。草蔬一飯正愧予,野人忽饋深溪魚。急烹入饌肥且碩,此事真合牽聯書。泉傍有臺名點易,昔夢依稀尚能憶。高丘遠海謫仙詩,歌對滄茫兩無極。平生知己主一翁,幾回墓草經秋風。因之尚論文莊葉,遺錄今誰問水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