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畫梅二絕句 其一
江梅信是丈人行,老干能開白玉花。笑殺天臺桃幾樹,不分清俗要相誇。
江梅信是丈人行,老干能開白玉花。笑殺天臺桃幾樹,不分清俗要相誇。
唐詩體制繁復。前承樂府、古風,后啟律詩、雜言,抒情、說理、敍事、寫景,蔚為大觀。上自達官,下至隱逸,文士筆述,民間口傳,遍地開花,豐富多彩。它在中國詩壇上,也在世界詩歌史上,都占有并將永久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唐、宋、元至明中葉以前,唐詩選本多,而全集少。明中期以后,漸有人重視唐詩全集的編刻,便斷代分期出書,流傳極少。如隆慶時吳琯等《唐詩紀》,只成初唐、盛唐。至清康熙四十五、六年間,才開始根據胡震亨《唐音統簽》及錢謙益、季振宜連接編輯的《全唐詩集》(只有稿本。初稿為不同版本的詩集拼成,有抄有刻,我曾寫出目錄,留備參考。該稿現在臺灣。清內府舊藏是重抄稿本。)綜合改編成為現時仍在通行的《全唐詩》。《全唐詩》共九百卷,收詩五萬余首。因時時急于求成,存在不少缺點錯誤。
近代有不昳,如劉師培、李嘉言等提出勘誤和改編的意見,偶然也提到尚有可補之詩。日本河世寧能早在我國韓隆時期進行《全唐詩》的輯逸工作,雖然所輯有限,又多屬摘句,最后附李嶠幾首詩的校異,也還是值得歡迎的。近半個世紀中,有羅振玉、王重民,包括最近舒學等,單從敦惶遺書中先后輯出唐人遺詩共約一百八十首。只限于文士的雅言詩,而未收民間的口語詩,終令人對唐詩有不全之感。
我在較長時期,對全漢至隋詩、全唐詩,都留心輯補,隨見隨鈔,各有積稿。現中華書局以《全唐詩》先行再版,廣征補遺。最近一年多,我根據原輯加工,僅就手邊可利用的書,加以鈔補,五百五十余人,詩一千余首,摘句(一聯一韻作為一句)二百三十以上,詞三十一首,編為二十一卷。現時的工作以補為主,但也以補帶校。如不事先反復細校,則又不知缺在何處。多卷集的大家、名家,比較難補,而零句比全詩更難補。古今學者中,雖對某一家某一集,進行過專門的研究,而竟不知何者可補,或雖補而反誤。明、清刻本中,誤補者更多一些。
如《四部叢刊》影印明刊本《張籍集》,極為錯亂,有《臺城》及其他十題,共十七首,實為劉禹錫詩,《楊柳送客》等四首,為李益詩,竟大量收入。席刻《唐詩百名家集》中,《馬戴集》比《全唐詩》多出《早秋宿崔業居處》以下九首,皆為秦系詩,又席刻百家有《于鄴集》,江標五十家小集有《于武陵集》。《唐詩紀事》及《全唐詩》都分作二家,據《唐才子傳》,武陵為鄴之字,實為一人。也有些詩。見于兩家以上,不能肯定為某一人詩者,保留詩題,文字出入較大者并存。有此詩雖有疑問,如王維樂府詩等,也作為附錄保存,留待后來學者參攷。以上這些情況,都在詩前、詩后或詩人小傳中,加以說明。
體例問題:現在略依原書凡例,如已有傳的,就不再錄,沒有傳而可以查到的,就畧補小傳。如暫時查不出,就參照原書前后人次,訂其時代。否則統依姓名筆劃,集中放在“無世次”一卷之中。本輯稿每詩后面,都注明出處。所附小傳及詩解等,大都引用原文,形式近于《宋詩紀事》。原書補遺、歌謠、神仙等詩,也是如此。不過有詳、有略、也有遺漏,又多數不注出處。這對以后校勘或改編《全唐詩》,有一定困難。
本輯稿破除以往慣例,不論帝王將相、朝野人士、婦女、僧道,都按時代先后排刊。缺姓名而有時代,或有關人物可尋,也依照上例列入。本輯稿略依《唐詩品匯》及《詩藪》、《唐音癸簽》所論,暫分為初、盛、中、晚。五代十國補詩較多,(李調元《全五代詩》晚全唐詩于,缺漏還很多。)題作《全唐五代詩續補遺》,也是可以的。
胡震亨對胡應麟的論述,比較佩服。但初、盛、中、晚,具體細分,又不盡相同。如應麟以李適、孫逖為盛唐,震亨改為初唐;應麟以包融為初唐,劉方平為中唐,震亨都改為盛唐;應麟以元載、蘇渙為盛唐,震亨改為中唐;應麟以魏謩、孫元宴為中唐,震亨又改為晚唐;應麟以杜荀鶴、沈彬、陳陶、黃滔特為晚唐,震亨改為閏唐(即五代十國)。而初、盛、中、晚之中,又各有先后,至于五代十國詩在《全唐詩》中混而不分,現也略依《全五代詩》并參照《五代史》、《十國春秋》加以區分。
本稿是繼《全唐詩》原有補遺輯補的,故稱《續補遺》。筆者限于時間和水平,目前只能勉成此初稿,難免有誤有漏,至于修改補充,更準確地加以排比,則有待今后進一步的努力。童養年于安徽大學一九八○年四月。
昔君布衣時,與妾同辛苦。
一拜五官郎,便索邯鄲女。
妾欲辭君去,君心便相許。
妾讀蘼蕪書,悲歌淚如雨。
憶昔嫁君時,曾無一夜樂。
不是妾無堪,君家婦難作。
起來強歌舞,縱好君嫌惡。
下堂辭君去,去后悔遮莫。
身如大店家,命如一宿客。
忽起向前去,本不是吾宅。
吾宅在丘荒,園林出松柏。
隣接千年冢,故路來長陌。
(原缺卷首。劉復云:“抄出者共四十六首。”現選錄二十六首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云與劉復所見伯三二一一卷同一系統的敦煌遺書尚有斯五四四一、斯五六四一兩卷。其中斯五四四一卷題作“王梵志立詩集卷中”,因知伯三二一一卷諸詩亦應為王梵志作。)。
暮景江亭上,云山日望多。
只愁[辭](解)輦轂,長恨隔嵯峨。
有意圖功業,無心憶薜蘿。
親朋將遠別,且共醉笙歌。
圣主何曾識仲都,可憐社禝在須臾。
市西便是神仙窟,何必乘楂泛五湖。
直上青霄望八都,
白云影里月輪孤。
茫茫宇宙人無數,
幾個男兒是丈夫。
漳州悲遠道,龕留大業僧。
七年馳便路,三躡石梯層。
東門帶溪路,上有三丈樓。
層基接重阜,一覽山水周。
天邊九芙蓉,出沒不可求。
鴻驚曉霜凈,花明雨初收。
巉然倚圭璧,爽氣凌尊籌。
主人金閨彥,高興思窮幽。
時來據繩床,山色供遠眸。
危峰曳游云,嶺月懸曲鈞。
吟嘨意不淺,浩然追軻丘。
明年雞省夢,肯忘江上州。
玉房花洞接三清,謾指羅浮是去程。
龍馬便攜笻竹杖,山童常使茯苓精。
曾教莊子拋卑吏,卻喚軒皇作老兄。
再見先生又何日,只應頻夢紫金城。
按則增科不自由,未曾舉筆淚先流。
高田沙瘦常憂旱,沿海涂咸少有秋。
要使繭絲殫地力,愿將骨肉伴枷頭。
一時種了黃連種,萬代令人苦不休。
登高省時物,懷古發宸聰。
鐘連長樂處,臺識未央中。
殷侯三玄士,贈我栗岡硯。
灑染中山毫,光映吳門練。
天寒水不凍,日用心不倦。
攜此臨墨池,還如對君面。
我王銜璧遠稱臣,何事全家幷殺身。
漢舍子嬰名尚在,魏封劉禪事獨新。
非干大國渾無識,都是中原未有人。
獨向長安盡惆悵,力微何路報君親。
從頭捉將去,“頑骨”不心擎。(“頑骨”二字據斯五六四一卷補。“擎”,斯五六四一卷作“驚”。)
雖然畜兩眼,終是一雙盲。
向前黑如漆,直掇入深坑。
沉淪苦海里,何日更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