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錫泉
披沙覓山泉,不知泉在師錫端。
借師錫端卓白石,不見師泉見山錫。
須彌芥子本無別,離一離二別胡越。
我師胡越俱一家,一念遍滿恒河沙。
沙河現作天人相,一杯普供人天餉。
披沙覓山泉,不知泉在師錫端。
借師錫端卓白石,不見師泉見山錫。
須彌芥子本無別,離一離二別胡越。
我師胡越俱一家,一念遍滿恒河沙。
沙河現作天人相,一杯普供人天餉。
撥開沙子尋覓山間泉水,卻不知泉水就在禪師錫杖頂端。借助禪師錫杖尖端插入白石,沒見到禪師所說的泉水卻只見山間錫杖。須彌山和芥子本沒有區別,若將它們分離看待就像胡地和越地般遙遠。我的禪師能將胡越之地視為一家,一個念頭就能遍及恒河沙數般廣大的世界。沙河幻化成天人的模樣,一杯水就能普遍供給人天享用。
卓錫:僧人在某地居留。錫,錫杖,僧人外出所用。
須彌芥子:佛教用語,指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納巨大的須彌山,比喻小中藏大或大小合一。
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比喻相距遙遠。
恒河沙:佛教用語,以印度恒河之沙比喻數量極多。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但從詩的內容可推測,詩人可能在拜訪某位高僧時,聽聞了關于卓錫泉的故事或見證了相關場景。當時佛教文化盛行,詩人受此影響,借詩表達對佛教教義的感悟和對禪師的敬仰。
這首詩主旨是宣揚佛教的平等、包容和小中見大的哲理。其突出特點是將禪理融入具體的尋泉之事,以形象的語言闡述抽象的佛理。在文學史上,它是體現佛教題材詩歌特色的典型作品,有助于后人了解當時佛教文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三十年前住此峰,白云流水見相從。那知此日東林會,更聽開元寺里鐘。
登畿稍借隙陰賒,告后謀猷豈不嘉。未斷周妻及何肉,已忘黨酒與陶茶。病軀度日惟憑藥,禿鬢經春不識花。賴有公詩滿歸橐,定成多寶駭貧家。極知旅瑣酒難賒,亦欠魚如丙穴嘉。稍向市工求舊硯,更從山戶覓新茶。芙蓉欲度崔嵬嶺,芍藥猶馀爛漫花。但恐歸途別懷惡,時須回首故人家。
赤鷺歸林暗,青衫倚枕涼。荊花忽失舊時香。幽澗乍生靈雨,憶西窗。擊楫觀滄海,輸漿縱葦航。錦書魚剖目微茫。玉鏡殷勤堪借,但云妨。
攬淚瞻林木,韡韡敷華葉。層闉帶廣陌,事焉暮相接。駢裾侈高會,誰念獨守妾。豈不思方舟,川廣不可涉。葑菲遺下體,舉世重紅頰。勸子且寧志,為恩孰周浹。
誤把遺篇當準繩,外家衣缽豈宜承。臨流始證分清濁,坐井寧知苦郁蒸。試就更嘗磨結習,莫因艱苦怯先登。吾衰已似溝中斷,欲振枝丫恨未能。
長江天塹控南州,吳越相望民物稠。萬里風濤趨大海,兩山巖壑障中流。魚龍噴薄瓜洲渡,燕雀喧呼多景樓。舊壘更須誇鐵甕,清時久不識兜鍪。
頹齡淹困疾,卻喜見豐年。露積村村獲,官租迭迭蠲。牛羊連下澤,雁鶩際平川。本自無桴鼓,幽居且熟眠。
瑣窗斜隔紅塵道,芳草滿簾晴不掃。階前馬踏落花泥,柳外鶯啼春色好。羅袍犀帶紫金魚,壁上瑤琴床上書。云捲城頭春雨過,一庭脩竹讀陰符。
計時方一見,一語一情生。孤墅遂成趣,寒山非獨清。眾煙沉夜色,空雨定人聲。眠憶未眠處,夢中攜手行。
絕響朝陽瑞世鳴,喧啾百鳥謾關情。卻憑千古絲桐在,傳得岐山一樣聲。
壺中辟谷住多年,命盡人間亦可憐。血濺豺狼空落日,丹成雞犬自升天。蓬萊云氣迷仙馭,松桂秋陰覆藥田。不待遼東歸化鶴,人民城郭總蕭然。
彼杕者柏,生于崇巒,其葉丸丸。君子爰處,爰處爰游。匪憂勿憂,其樂休休。彼郁者蘭,生于幽涯,其葉菲菲。君子爰處,爰處爰嬉。靡適弗宜,忘其渴饑。洋洋者舟,汎彼中流,于渚于洲。思其可思,知其可知。其逝勿追,其來勿期。
八載腥塵復向秋,何年桑土未陰求。丸泥忽墜誰封守,一鼓齊殲有秘籌。舊養蒼黎難死救,新歸士女茍生偷。相看滿地鰥孤遍,獨賴如天圣主收。
萬丈昆崙頂,冥棲憶老關。君看白龍水,何似黃公山。有酒終日醉,無官到處閒。南風乃何意,又送楚舟還。
久缺箋筒到霅濱,相逢依舊氣如春。深藏尺璧元無價,時擊圓蓍尚有神。桑梓兵戈三峽路,衣冠文物五朝人。片時略得陪清話,一掃胸中萬斛塵。世故吾其問水濱,向來不合典班春。一從去作滄浪客,幾度重題郁壘神。垂死豈堪思往事,忍窮方欲作閒人。喜公強健猶如故,未有清樽可祓塵。半年洄溯越江濱,每愧羊裘老富春。歸隱尚能聯比長,出游復肯祭行神。枯腸近飽三爻夢,宿齒宜肩四豆人。能顧寒齋共芳茗,蠹編時為拂蛛塵。六橋久客舊湖濱,春日花開不似春。游學頓無福建子,科名更說梓潼神。暗驚淵實丘夷事,枉作書癡傳癖人。辛苦湘累辨蘭艾,莊生齊物等埃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