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答延州安撫吳宣徽
共看仙山玉樹秋,從簪朝笏記同游。
調元遂慶登三府,抱帙惟堪讀九丘。
重印垂腰榮擁節,征鞍摩體忝為州。
如何卻舐投殘筆,敢與陽春接唱酬。
共看仙山玉樹秋,從簪朝笏記同游。
調元遂慶登三府,抱帙惟堪讀九丘。
重印垂腰榮擁節,征鞍摩體忝為州。
如何卻舐投殘筆,敢與陽春接唱酬。
一同欣賞仙山在秋日里如玉樹般的美景,還記得曾一起佩戴朝笏出游。您調節國家大政,有幸登上三公之位,我只能抱著書籍研讀古代典籍。您腰垂重印,榮耀地持節任職,我慚愧地騎著征鞍治理州郡。我怎敢拿起殘筆,去和您高雅的詩作唱和呢。
祗答:恭敬地回復。
仙山玉樹:比喻美好的景色或人物。
簪朝笏:古代官員上朝時把笏插在腰間帶上,這里指一起做官。
調元:指調節國家的大政。
三府:漢代三公皆可開府,因稱三公為三府,后泛指三公之位。
抱帙:抱著書籍。
九丘:相傳為古書名,后泛指古代典籍。
重印垂腰:指身佩重要的官印。
擁節:持節,古代使臣或官員出行持節,象征權力。
舐殘筆:拿起筆,有自謙才能不足之意。
陽春:指高雅的詩作。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內容推測,當時友人吳宣徽職位高升,登上三公之位,榮耀顯赫。詩人可能與友人曾一同為官,在友人高升后,收到友人的詩作,便恭敬地回復此詩,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對友人高升的祝賀和對往昔同游的懷念。其突出特點是語言典雅,運用典故和對比手法增強表現力。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反映了當時文人之間的交往和情感交流。
滄茫云水是吾鄉,幾葉傳家種德香。世有淵源文正起,門中聲價大蘇行。激昂士類歸清白,喚起人間老病狂。附驥豈無千里志,不堪癡病倚藤床。
江上楊枝裊碧煙,江心細浪穩輕船。東風中酒嬌無力,未飽春帆瘦可憐。淺草猶留舊履痕,觀魚犬吠隔溪村。夕陽飛上柳絲碧,一路菜花香到門。
東官土風多擂茶,松蘿茱萸兼胡麻。細成香末入鐺煮,色如乳酪含井華。女兒一一月中兔,日持玉杵同蝦蟆。又如羅浮搗藥鳥,玎珰聲出三石洼。拂曙東鄰及西舍,纖手所作喧家家。以淘粳飯益膏滑,不用酒子羹魚蝦。味辛似雜賁隅桂,漿清絕勝朱崖椰。多飲往往愈腹疾,不妨生冷長浮瓜。我來莞中亦嗜此,岕菘欲廢春頭芽。故人餉我日三至,絲繩玉壺提童娃。為君饜飫當湩酪,力法歸教雙鬟丫。
翠竹嬋娟傍野潭,秋山日映草堂寒。云枝桂樹臨虛榻,翡翠山雞照碧湍。漫學赤須求茂苑,久攜青劍隔長安。時時野服乘高興,采藥吞芝歌遠巒。
湖山近減江湖趣,寂歷頹垣仲蔚蒿。縱有秋風何處著,繞籬無葉起蒼濤。屋角清渠瀨淺沙,風斜雨重倒蒼葭。沙鷗不下投前浦,塞雁重來失舊花。清曉霜鐘喚客興,馀聲知度幾棱層。煙霞深處無人到,時見憑欄一兩僧。
春陽勢未舒,林深暮還冷。開軒悵久坐,獨對青松影。石龕冱閑云,苔井響寒綆。驚客鳥翻翻,照佛燈耿耿。華畾辱遠過,雜遝破幽靜。臨風笑語溫,道念心已領。諒惟高世士,元非玩光景。遙送出林扉,新月懸西嶺。
曠野遠朝市,韶光更可人。泛煙籠絕岸。眠柳瞰長津。圯小通千里,峰遙列四鄰。王孫游不倦,騮足遍紅塵。
風光蹤跡記當年,偷和劉郎六憶篇。只說朝云貧夢楚,那看暮雨逼游燕。行箱手疊千重字,別路香分一袖煙。書就漢城晁董策,從今不負薛濤箋。
動靜無端畫一圈,分明擘破又渾全。日光漏得先天意,鉆入書窗個個圓。
劍戟紛紛扶主日,山林寂寞閉門時。水聲禽語皆時事,莫道山翁總不知。
玉樹挺高標,緋袍敕度遼。風傳箕子國,星動漢官軺。沈斥春回蚤,封疆曉望遙。清名滿東裔,疋馬自還朝。
伊昔風云際,誰依日月光。鹿窮歸歷數,龍變化侯王。俎豆丹青里,江山劍戟傍。鉛刀思一騁,流恨向宮墻。
藍田日暖賦歸耕,冠蓋蕭蕭出鳳城。令署罷來巾幘懶,家山夢去馬蹄輕。秋過庾嶠輕裝刺,雪至吳江得性情。獨有長亭歌別者,日憑高處望行旌。
爾從山中來,今喜江上遇。我家老梅花,開到第幾樹?
砌成丘壟合葳蕤,十二云鬟碧玉枝。自是纖纖親手付,莫教人唱落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