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上人
面壁觀空度幾春,靈山法會更離群。
定心不動池俱滿,標指無言月自分。
經葉晝閑落毳祴,空花晨靜貯余薰。
金園晤賞人誰見,萬里殘陽送碧云。
面壁觀空度幾春,靈山法會更離群。
定心不動池俱滿,標指無言月自分。
經葉晝閑落毳祴,空花晨靜貯余薰。
金園晤賞人誰見,萬里殘陽送碧云。
真上人面對墻壁參禪悟道度過了好幾個春秋,仿佛遠離了如靈山法會般的熱鬧。他內心篤定,像池水滿盈一樣不為外物所動,雖不言語,卻如明月自在皎潔。白天經葉飄落,好似僧衣上的毛羽,清晨靜謐,虛幻的花朵還留存著余香。在這佛園里的晤談賞悟又有誰能見到呢,只有那萬里殘陽伴著碧云相送。
面壁觀空:指僧人靜坐參禪,觀悟空性。
靈山法會:佛教傳說中釋迦牟尼在靈鷲山的說法集會,這里泛指熱鬧的佛事活動。
毳祴(cuì gāi):毳指鳥獸的細毛,祴可能通“垓”,這里可理解為僧衣等。
空花:佛教用語,指虛幻不實的景象。
金園:佛園,佛教修行之地。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來看,詩人可能是在拜訪或聽聞真上人的禪修事跡后有感而發。當時佛教盛行,禪修之風較為普遍,詩人或許是受到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對真上人的修行產生了興趣和敬意,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真上人的禪修境界。其突出特點是充滿禪意,通過意象和意境的營造展現禪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為研究當時的佛教文化和禪意詩歌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平林標大道,曾是野王居。 舊里風煙變,荒原草樹疏。 湖波空上下,里闬已丘墟。 往事將誰語,凄涼六代馀。
游遍西潭返步遲,亂云隨履雨沾衣。 山形相向還相背,獨有溪流共我歸。
豀口相傅地最靈,其間風物與人清。 鐘聲夜到江頭盡,云氣朝從檻外生。 幾副輕綃供畫筆,一林修竹寄閑情。 閉門終日無塵事,臥看南□自晦明。
春風只解吹克花,靈根古木無生芽。 玲瓏拳石出萬樣,碧峰千仞藏煙霞。 世間百事總如此,偶然感慨還興嗟。 上人本是龍門客,少小辭家來射策。 可憐廳物未化神,卻與風鱗同點額。 當時三十未為老,急電抽身能覺早。 一投空跡二十年,留得詩腸至今好。 我始與君同業書,明瓊偶紀張雙魚。 強將野鶴落樊圃,不與閑云同卷舒。 君將風袖隨煙霞,我獨塵緣著冠屨。 試問堂中老衲師,定風兩人優劣處。 天臺風路埋云根,寒巖夜嘯鼪鼯群。 脫身也自不費力,未疑此心長羨君。 他年邂逅云門路,不止分君一片云。
高牙負北郭,芳園路西轉。 鳥鳴戀故木,蘭茁歸新畹。 坐延花景深,行倚筇枝軟。 翳然思林木,會心不在遠。
桃源人去絳幃寒,強折花枝帶笑看。 月上梅梢空有影,風吹柳絮不成團。
清名傳播到黃支,直節寧憂趙氏危。 虎尾蹈時都不畏,象臺到日大為奇。 是行廊廟人皆怍,所過山川鬼亦知。 官職本為錫底鴆,傷今正論有誰持。
宮柳初開一抹眉,武昌城下乍逢時。 春來樹樹煙條綠,欲認何枝是舊枝。 寒食東風已滿城,小枝纖弱拂啼鶯。 東君不惜離人苦,又向前年折處生。
愁與病相兼。滋味曾諳。罷蠶天氣濕江南。梅雨連綿朝復暮,云膩山尖。
衣潤水沉添。午夢初甜。一些些事怕沾黏。只有昨宵詩未了,險韻重拈。
牢盆習以疲,國課日以竭。況有儇薄徒,罔利窮杪忽。
鼠竊術詭憸,狼吞賄乾沒。流極將何窮,黯思豎毛發。
海隅治績平激湍,買犢渡虎今猶傳。前塵已遠愧學步,瞻拜祿位陳豆籩。
繡簾斜透玲瓏月,雁叫吳霜。又續寒螀。絮斷愁人一寸腸。
侍兒重整鴛鴦被,懶卸殘妝。怯上空床。不耐秋宵細細長。
芳烈誰憑汗簡尋,淋漓遺韻倍長吟。煙況不假名山色,呵護應深往匠心。
廿載銀鉤聯水乳,千秋鐵膽見人琴。清霜漫詫詞壇興,生氣由來字比金。
連天芳草雨漫漫,贏得鷗邊野水寬。 花欲盡時風撲起,柳綿無力護春寒。
時俗常談已斷霜,雨寒翻著絮衣裳。 花枝照眼堂堂去,茗碗關心故故香。 楊柳稍傳鶯割據,茅茨敢望燕商量。 舊游莫誦蘭亭語,自覺中年易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