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公勸楚真叟應進士舉以詩勉之
太祖皇帝龍飛初,君家樞密推日車。
一時事載太史筆,九廟畫展功臣圖。
昭陵取士極妙選,乃孫應詔從諸儒。
威如草木部刺史,屢進藥石諫大夫。
誰知冷落百蠻里,忽見其后清而腴。
讀書過眼似皎月,裁詩出手爭秋蕖。
諸公力請舉進士,駢四儷六子有余。
三經新義未改科,一代元老出此涂。
要令我才必有用,不憂此口無以糊。
他年上國與計偕,看日五色傳天衢。
太祖皇帝龍飛初,君家樞密推日車。
一時事載太史筆,九廟畫展功臣圖。
昭陵取士極妙選,乃孫應詔從諸儒。
威如草木部刺史,屢進藥石諫大夫。
誰知冷落百蠻里,忽見其后清而腴。
讀書過眼似皎月,裁詩出手爭秋蕖。
諸公力請舉進士,駢四儷六子有余。
三經新義未改科,一代元老出此涂。
要令我才必有用,不憂此口無以糊。
他年上國與計偕,看日五色傳天衢。
太祖皇帝登基之初,您家樞密使推動著時代的車輪。當時的事跡被史官記載,功臣的畫像陳列在九廟之中。昭陵選拔人才極為精妙,您的子孫應詔與眾多儒生一同參與。您威風如能管束草木的刺史,又像屢次進諫的諫大夫。誰能想到在偏遠的百蠻之地,忽然見到您的后人清俊豐腴。讀書過目就像皎潔的明月般清晰,寫詩出手如同秋天的荷花般出眾。各位公卿極力勸您去參加進士考試,寫駢文您游刃有余。如今三經新義的科舉制度未改,一代元老也是從這條路上崛起。要讓自己的才能有施展之處,不必擔憂沒飯吃。將來您到京城參加科舉,定能如日升五色般名傳京城。
龍飛:指皇帝登基。
樞密:樞密使,古代官職。
推日車:比喻推動時代發展。
太史筆:史官的記載。
九廟:帝王的宗廟。
昭陵:可能指宋仁宗的陵墓,代指宋仁宗時期。
百蠻:泛指南方少數民族地區。
清而腴:清俊豐腴。
駢四儷六:指駢體文。
三經新義:王安石變法時所編的科舉教材。
計偕:指舉人赴京參加會試。
天衢:指京城。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提到“三經新義未改科”推測,應是王安石變法推行三經新義作為科舉內容之后,當時科舉制度以新義取士。詩人看到楚真叟有才華卻處于冷落之地,在諸公勸其參加進士舉的背景下,寫詩進行勸勉。
這首詩主旨是勸楚真叟參加進士考試。其突出特點是將家族歷史與個人才華相結合進行勸勉,用典豐富,展現出文化底蘊。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下文人的一種進取心態和相互勸勉的風氣。
流云遞幽響,隱隱度層岑。斷續隨風緒,微茫帶暝陰。忽驚來枕畔,旋復入空林。政爾息塵想,遙聞亦警心。
昔蒙父兄祚,少得離負荷。因疏遂成懶,寢跡北山阿。但愿養性命,終己靡有他。良辰不我期,當年值紛華。坎凜趣世教,常恐嬰網羅。羲農邈已遠,拊膺獨咨嗟。朔戒貴尚容,漁父好揚波。雖逸亦已難,非余心所嘉。豈若翔區外,餐瓊漱朝霞。遺物棄鄙累,逍遙游太和。結友集靈岳,彈琴登清歌。有能從我者,古人何足多。
一峰相向晚崚嶒,霽色猶寒隔霧層。深竹飽聽連夜雨,曲房初見照愁燈。十年影事朦朧記,二月韶光淺淡增。正是江南好時節,海棠紅蕊綻春冰。
山城一葉下,水榭已迎秋。夜迥商風至,天空大火流。稍蘇司馬病,翻遣宋生愁。日暮關河外,思君重倚樓。
驅車非為急征求,直北幽燕忝未收。羽檄西風頻報虜,邊兵今日正防秋。窮涂迢遞誰青眼,古寺荒涼僧白頭。感慨滿懷何處遣,謾將詩句壁間留。
登仕版,冬官雅操。屯田韻號。驚遇攀髯,仙去鼎湖,遏密簫韶。出燕郊。神路繚。六年照料。博得個把一麾,柳湖瞻眺。
一自傳書海上歸,洞天清冷不勝衣。近來已少葫蘆血,莫載纏腰俗士飛。
長洲短岸去匆匆,坐看云霞西復東。最愛歸船勝走馬,不煩鞭策只乘風。
翠巖路崄巇,舉步涉千溪。更有洪源水,滔滔在嶺西。
陶令一北窗,今古自無對。折腰豈為米,歸來本非退。平生羲皇心,肯與時向背。當年五柳傳,誰云閉關輩。子能知其然,此意要常在。淵明不吾欺,是中誠可愛。
賦拙君能傳,政拙君當繼。為問舂陵人,巧者竟誰似。
檢點游蹤興尚賒,窗前煙霧似蒙紗。雨膏著意滋芳草,風信無端妒落花。籬下土掀尖露筍,山邊雷動嫩抽茶。多情最是銜泥燕,春社歸來認舊家。
脩脩稍出類,辭卑不肯叢。有節天容直,無心道與空。
買宅城西隅,退食慚幽獨。閉門芳草閒,誰復憐修竹。涼飆滿四鄰,海月照山屋。仰視云間鴻,冥飛不可逐。
青郊帶暝色,官路少人行。雨里停車騎,尊前別友生。一燈明古院,五漏隔嚴城。暫此還棲宿,聊寬遠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