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僧
知有叢林特地過,幅巾迎笑出巖阿。
杖藜同覓牛羊路,濯足來分鷗鷺波。
豈不倦游貪斗粟,坐令歸思動漁蓑。
他年會有相逢日,稍食吾言聽子呵。
知有叢林特地過,幅巾迎笑出巖阿。
杖藜同覓牛羊路,濯足來分鷗鷺波。
豈不倦游貪斗粟,坐令歸思動漁蓑。
他年會有相逢日,稍食吾言聽子呵。
知道有高僧所在的叢林,特地前來拜訪,僧人戴著幅巾笑著從山巖曲處相迎。拄著藜杖一起尋覓那牛羊走過的小路,洗腳時一同分享那鷗鷺嬉戲的水波。難道你不厭倦四處云游只為了微薄俸祿,讓歸鄉之思觸動了漁翁的蓑衣。日后會有相逢的日子,且記住我的話聽從我的勸誡。
叢林:指僧眾聚居的寺院。
幅巾:古代男子用絹一幅束發,稱為幅巾,這里指僧人打扮。
巖阿:山巖彎曲處。
杖藜:拄著藜杖。
濯足:洗腳。
斗粟:指微薄的俸祿。
稍食:留意、記住。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推測詩人在拜訪僧人的過程中,看到僧人生活狀態,聯想到友人可能為世俗名利所困,從而寫下此詩勸誡友人。
這首詩主旨是勸誡友人莫為斗粟而奔波,應回歸自然。其特點是語言平實,情感真摯。在文學上雖未產生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對生活的思考和對友人的關懷。
望舒推輪出蟾闕,三歲清光多一月。露濕瓊樓秋氣寒,鏡里嫦娥生白發。桂高十丈香風滿,愁來退作黃楊短。樹厄何如人最多,熒熒別淚成銀河。
自緣衰相現,敢學凈名身。室總無天女,經唯對世親。空花來處失,池草幻馀新。解作門中語,君非第二人。
人于宇宙孰非寄,屋免經營僦亦宜。獨恨累人身外物,一番安置又遷移。
錦里趨庭日,聲華冠蜀都。弟兄今二妙,父子宋三蘇。禮樂風云地,旂常日月圖。今皇念大祀,未可滯江艫。
強拈茶碗對梅花,應是花神笑我多。更取香醪拚一醉,不禁風味惱人何。
問柳尋花興轉遲,焚香掃地亦何為。春風破屋吾將領,曉月孤桐他自知。醉引南山供笑語,臥便穎水即藩籬。狂夫詎有云龍思,清夢依然識彩眉。
百尺樓前艤去桅,元龍豪氣肯低徊。昔從桂嶺訪梅去,今自荊江載月回。敢擬王劉曾主客,應嗤瑜遜等輿臺。轉頭落日陽關外,三嘆可人呼不來。手袖朱弦綠綺琴,身雖湖海調山林。家園千里歸心切,朋友中年別恨深。國事艱難殫我力,世情巧令聽渠任。海門雁過應相憶,塞上征人正苦心。
春暉樓前牡丹樹,喜見新花發舊槎。深根培植雨露厚,不待羯鼓花奴撾。紫黃紅白緋與碧,牙牌小篆蟠龍蛇。玉環飛燕兩傾國,國色暈酒凝朝霞。就中一枝最杰出,金鈴繡幄相籠遮。前年作客浙水上,去年避地苕溪涯。千葩萬卉自開落,愧我不見空咨嗟。今年花發風日麗,況無兵燹吹黃沙。金尊美酒喚小妾,起舞折花簪髻丫。酒酣樂極重太息,故人南北音書賒。虎頭學佛宗三車,飲酒食肉談空華。了知何必假外相,始悟在家真出家。洛陽園池信可誇,只今無樹啼棲鴉。玉山山中稱樂土,杳杳百里連桑麻。詩成對花還大嚼,一任白發欹烏紗。
溪上青楓高十尋,隱君樓閣晝陰陰。未妨磬折隨人事,卻為飛花動客心。南靖祲氛征馬困,北山風雨斷猿吟。鰲峰金粟茅堂在,留滯王孫芳草深。
蚤年學業尚奇新,半世蹉跎混世塵。歲月無端誠誤我,文章何物解榮身。愁能俟隙工為祟,詩到窮人謾有神。猶幸他年光?在,不隨塵土遽湮淪。
烽火連天黑,旌旗照地紅。秋風破茅屋,愁殺杜陵翁。
橫逵縱徑平如水,無復沖泥防險人。儻使人心盡包叟,世間何向不通津。
連朝天欲雪,但見雨霏霏。若未檐珠綴,真疑柳絮飛。年豐欣有瑞,歲暮恤無衣。勿堵平安路,春溫早放歸。
河山破碎成三國,金粉迷離誤六朝。國粹已同敝帚棄,民膏盡向短檠消。流螢過眼驚飛電,吊蚓何心泣暗潮。淺土栽花根未穩,打頭風急又飄搖。
重輪宵犯畢,行雨旦浮空。細落疑含霧,斜飛覺帶風。濕槐仍足綠,沾桃更上紅。無由似玄豹,縱意坐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