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明禪師西山蘭若
西山多奇狀,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陽照分明。
吾師住其下,禪坐證無生。
結廬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談空對樵叟,授法與山精。
日暮方辭去,田園歸冶城。
西山多奇狀,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陽照分明。
吾師住其下,禪坐證無生。
結廬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談空對樵叟,授法與山精。
日暮方辭去,田園歸冶城。
西山有很多奇特的景象,秀麗挺拔地倚靠在寺院前的柱子旁。中午時山林收起了彩色翠影,夕陽將山林照得格外分明。我的老師住在山腳下,禪坐修行領悟無生之理。在嵌窟處搭建茅屋,割去荒草開辟通行的道路。和樵夫談論空理,給山中精靈傳授佛法。天色晚了我才告辭離去,回到冶城的田園。
蘭若:指寺院。
停午:正午。
證無生:佛教語,指領悟無生之理。
嵌窟:指山中的洞穴。
苕:荒草。
冶城: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蘇南京朝天宮一帶。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當時詩人可能是出于對佛教禪理的興趣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拜訪了西山的明禪師。在游覽過程中,被西山的美景和禪師的修行生活所感染,從而創作了這首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西山禪院的清幽之景和禪師的修行生活,突出了寧靜、空靈的特點。在文學史上體現了唐代文人對佛教文化的關注和對自然、禪意生活的追求。
湘裙剪就茜裙新,愁里風光病里身。強整釵符隨女伴,隔簾教喚賣花人。
胡羯豈強敵,邊隅今若何。留連春夜舞,宜憶大風歌。壯士悲陵邑,幽人泣薜蘿。幾時回節鉞,收取舊山河。
仙館深居寂寞濱,千巖濃翠濕無塵。筑臺一日臨風雨,驅石中宵使鬼神。潭上晝游魚聽瑟,花間春醉鳥銜巾。山靈不是藏真境,留待云棲學道人。
高樹重重覆酒臺,黃鸝飛繞不驚猜。暖風晴日尋常到,誰為多情雨亦來。
相思汝水月,相見帝城春。紫邏云煙迥,青門柳色新。豈如題鳳侶,疑是好鵝賓。醉即揮鞭別,金龜報主人。
鴨爐香燼酒微消,笑引詩魔伴寂寥。漏滴寒聲催五夜,天回和氣入三朝。玉堂冷署閒烹雪,水部高才醉頌椒。明發趨朝陪御宴,同歌湛露聽云韶。
方喜遼天孤鶴返,忽驚蔡嶺一牛鳴。理官未遣儔三后,拙宦才令至九卿。盡剪萑莆潢弄息,不囊薏苡粵裝輕。厚誣豈待他人雪,自有堯言與辨明。武仲孝標皆已矣,可堪又奪到丘遲。漢家卿將今能幾,洛社耆英在者誰。作有道碑寧免愧,過喬公墓定何時。春風自綠原頭草,不管人間殄瘁悲。
生事終年在水鄉,龍鐘雙袖鬢如霜。于今不耐磯頭坐,閒弄兒孫臥草堂。
魚鱗金甲屯牙帳,翻身卻指潮頭上。秋風吹雪下江門,萬里瓊花捲層浪。傳道吳王度越時,三千強弩射潮低。今朝筵上看傳令,暫放胥濤掣水犀。
如茲好事見何曾,擬伴同游適未能。得句口忙頻授子,尋山路杳輒依僧。情悰離合恒三稔,語話連綿共一燈。偶及湘天清絕處,愛君酒趣亦旋增。
兀坐九十日,雨聲殊未收。花時翻益睡,茅屋不禁愁。生事吾何望,春寒晚故留。江波青滿眼,萬里付雙鷗。泥潦今如此,出門知路難。蓬蒿春自長,桃李夢曾看。未覺龍公倦,誰憐燕子寒?青燈耿蕭瑟,千載入憂端。
于戲白馬客,已罷玄王鞚。哀哉剖心人,墓石煩周礱。頗疑披發子,信宿從殷眾。酸風出故墟,秋黍傷心動。哭泣總非宜,悲歌隱馀慟。凄凄麥秀詞,有淚無聲送。歌聲百世存,存茲亡國痛。三仁共一歌,彼狡終如夢。
遙知天地日之夕,有淚臨碑無夢跡。唯看前村放牧人,千年春草千年碧。
寂寞河中府,頹垣繞故城。園林無盡處,花木不知名。南岸獨垂釣,西疇自省耕。為人但知足,何處不安生。
赤日燒空方六月,石室招提最清絕。薰風習習起巖阿,爽氣蕭蕭滿林樾。林君自是人中仙,尋幽慣醉薰風前。簉羽鹓班今幾載,舊游回首心懸懸。半幅生綃寫幽致,吟邊猶覺生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