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通講師五偈 其二
五月人間膏火煎,清風麈對有夤緣。
點頭頑石能明證,借口虛空解講玄。
隨類佛身分百億,出塵紅卷等三千。
未閑相約蒲禪穩,作別又趨華雨筵。
五月人間膏火煎,清風麈對有夤緣。
點頭頑石能明證,借口虛空解講玄。
隨類佛身分百億,出塵紅卷等三千。
未閑相約蒲禪穩,作別又趨華雨筵。
五月里人間如同被膏火煎熬般酷熱,我與您在清風中相對是有緣分。點頭的頑石能成為明證,借虛空之境也能講解玄理。佛能隨不同種類化出百億分身,超脫塵世的經卷如同三千世界。還沒閑暇時就相約在蒲團上安穩參禪,作別后您又趕赴那有美妙佛法如華雨般降臨的法會。
膏火煎:形容五月天氣酷熱,像被膏油和火煎熬。
麈(zhǔ):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這里“清風麈對”表示在清風中相對交談。
夤(yín)緣:緣分。
點頭頑石:傳說南北朝高僧道生說法,說得頑石點頭。這里表示佛法高深能感化萬物。
借口虛空:借助虛空來講說玄理。
隨類佛身:佛教語,指佛能隨不同種類的眾生而化現不同的身相。
紅卷:指佛經。
蒲禪:在蒲團上參禪。
華雨筵:指充滿美妙佛法如同華雨般降臨的法會。華,同“花”。
由于資料有限,難以確切知曉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但從詩的內容來看,應是詩人與通講師交流佛法時所作。當時可能正值五月,天氣炎熱,詩人在與講師的交談中,感受到了佛法的清涼和高深,從而創作此詩表達自己的感悟和對講師的敬意。
這首詩主旨圍繞佛法交流,突出講師佛法高深,能在酷熱中帶來清涼智慧。其特點是巧妙運用意象和典故,展現佛教文化。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較小,但為研究當時佛教文化交流和詩詞創作提供了一定資料。
守著燈兒紅一顆。獨自西窗坐。沒得素心人,欲說無聊,只有梅花我。今宵真個能來么。奈夢都難做。比月舊時圓,鉤起離愁,不醉如何躲。
平巘矗崇墉,中天紫翠重。曾因望江水,上到最高峰。
凍鴉膠樹水云迷,雀語相邀作早棲。凈掃門庭延雪集,可容圭璧委塵泥。
樂羊終是愧巴西,許下惟聞哭習脂。豈是大家無好句,先生何愧古人詩。
水云佳勝此經頻,楊柳菰蒲遠近津。明日驛樓常照客,長河舟楫幾閒人。盂城地重咽襟處,甓社珠遺草木春。旅泊不勝延頸意,太平魚稻足斯民。
自有清風風不吹,雖無明月月相隨。此君不可無一日,奈有霜寒露冷時。
將軍昨日射黃羊,親為番王進一湯。百手盡從空里舉,更憑通事貢真香。
香炭冷馀灰,晨雞不肯鳴。好夢無消息,對影數寒更。
依依白門柳,裊裊柔條芳。藏烏猶未穩,便解綰愁腸。儂有博山爐,歡為沈水香。灰冷氣長馥,繡帳七寶床。新亭別離客,江寧故舊鄉。愿隨枯楊老,莫作飄花狂。
夏夜苦暄濁,散步青山岡。顧瞻闃無人,明月流清光。系舟楊柳根,移床松桂傍。默默坐復起,仰天夜未央。咄此萬里身,顧影徒彷徨。水蛙聒靡厭,草蟲鳴暗傷。蛙蟲詎足怪,蛇虺未可量。銀河淡欲沒,露下涼沾裳。且復歸我舟,濯足臨滄浪。
驛吏逢迎舊赭衣,生還今日是耶非?綸竿喜值金雞放,華表真同白鶴歸。抱蔓摘瓜馀我在,破巢完卵似君稀。循墻嘆息看題句,淅淅秋風起夕扉。
下來蠶室繅新絲,心緒纏綿春日遲。不及采桑南陌女,雙蛾何用似人眉?
寒箸蒼山之骨,雪壓老松之顛。形氣清而有像,心跡泯而亡緣。諸塵不受,一印周旋。大大小小兮方方圓圓。神觀湛湛,和氣津津。玉澗流月,瓊林發春。恰恰相融也何此何彼,堂堂不在也奪境奪人。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雁飛窮海寒,鶴唳霜皋凈。含毫心未傳,聞音路猶夐。唯有孤城月,徘徊獨臨映。吊影余自憐,安知我疲病。
袞袞流年往,匆匆短景過。簾深上燈早,地窄貯香多。書盡還重讀,詩成更自哦。向令無此處,將奈旅愁何。賦性無他好,開編喜欲迷。鼕鼕傳夜漏,喔喔待晨雞。油減玉蟲暗,灰深紅獸低。悠然撫書嘆,無術濟黔黎。永夜東齋里,人聲靜不嘩。衣篝起香穗,書幾落燈花。爐暖聽寒雨,窗明送曉鴉。文章空自苦,白首不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