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其二四六
秋生眉睫,雪積顛發。
見偏正之往來,得離微之出沒。
閑閑霽雨之云,爛爛濯波之月。
相隨來也入諸塵,妙觸門門自超越。
秋生眉睫,雪積顛發。
見偏正之往來,得離微之出沒。
閑閑霽雨之云,爛爛濯波之月。
相隨來也入諸塵,妙觸門門自超越。
秋天的氣息仿佛出現在眉毛和睫毛之間,白發如積雪般堆在頭頂。能洞察事物偏與正的相互流轉,體悟到遠離與細微之處的隱現變化。就像悠然自在雨過天晴后的云朵,又似明亮燦爛在水波中蕩漾的月亮。跟隨而來進入這紛繁塵世,每一次精妙的接觸都能自然地超越世俗。
眉睫:眉毛和睫毛,這里指眼前、近處,形容感覺很貼近。
顛發:頭頂的頭發。
偏正:佛教用語,指事物的不同方面和狀態,偏可理解為相對片面、局部,正可理解為全面、本質。
離微:“離”有遠離、超脫之意,“微”表示細微、幽微,這里指對細微超脫境界的體悟。
閑閑:悠閑自在的樣子。
霽雨:雨過天晴。
爛爛:明亮的樣子。
濯波:在水波中蕩漾。
諸塵:佛教中指世間的各種煩惱和誘惑。
此詩為“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系列之一,這類詩通常是禪門大德為禪人或化主的畫像所作的贊語。創作時間和具體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的內容可以推測,應是作者在參禪悟道過程中,對禪理有了深刻體悟后所作。當時佛教禪宗盛行,禪僧們注重通過修行和對生活的感悟來領悟佛法真諦,作者可能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借詩表達自己的禪悟和對修行境界的追求。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禪悟境界的追求和對超脫世俗的向往。其突出特點是充滿禪意,通過意象和哲理的融合,展現出高深的禪理。在文學史上,這類禪詩豐富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題材和內涵,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為研究佛教禪宗思想和文學創作的關系提供了重要資料。
昨日癡坐庾公樓,今晨祇過桑落洲。連朝巨浪高似屋,萬斛大舸輕于鷗。青山兩岸不可畫,綠酒一尊能解憂。行年五十倦頫仰,愁見京塵撲馬頭。
紇干山頭雀凍死,午溝蛇化為龍起。禪代不侍九錫來,二晉醉投雙陸子。出警入蹕東西京,猶上繁臺自閱兵。群姬麀聚那能辯,諸侯麇至誰能爭。天道好還信豈偶,夜環殿柱仍三走。祿山仰空若豬屠,翟讓仆地如牛吼。
閒身無復半通綸,天許三江一道分。擁楫有時成白醉,著書終不效玄文。悠哉細雨灘頭釣,邈矣凌煙閣上勛。昨日城中傳邸報,溪翁對面不曾聞。
風急舟輕似馬奔,楚吟又動望鄉魂。暮云三塔林間寺,茅屋幾家湖上村。雁陣遠沖霜浦令,邊塵遙接戍樓昏。平生每愛逢僧話,帶月何妨叩梵門。
陰陰桑柘雨初晴,一片平田白水生。野老相逢無別事,共過深巷聽鸝鹒。屋后青山屋外溪,穿芳度密有深蹊。白云不隔經行處,容我時來寄杖藜。
從來大勢定乾坤,能識大勢亦美輪。萬世一出無聲戲,咿呀嘈雜唱何人。
水落沙灘倍有情,漩來漩去不成行。暗叢飛下小瀑布,攔住溪聲獨作聲。
鎮陽東郭,滹沱北滸。有亭翼然,密邇先墓。草木蓊兮菲菲,雨露降兮朝晞。云冥冥兮不返,鳥鵙鵙兮增悲。歲時兮來享,陟彼高兮騁望。感吾念兮思親,悵音容兮惚恍。覽日月兮交馳,寒與暑兮相依。尚永延兮孫子,勿俾汝親兮鬼饑。
昨日之日不可留,飛光迅速如波流。嗟嗟少壯終白頭,愿及芳時任遨游。吳姬當筵歌白纻,清絲急管間宮呂。妙舞低回玉杯舉,如何不樂空延佇。
蛙聲閣外噪春殘,賺得疏星落寞間。還勸遇時休得意,暮秋零落倩誰憐。
露華如水蘸宮墻,紅豆花兼荔子香。多少峨眉閑待月,九龍帳底貯歸郎。
飛樓煙上下,虛洞月來還。身在天人際,書傳大小山。盛名今古迫,丹訣歲時閒。為問長生術,其中可駐顏。
幽林白雪滿江南,欲問春風冷未堪。珠樹月明誰解種,玉田花合不勝簪。霓裳小隊參差舞,翠袖高情彷佛探。不似杜陵詩思好,憑欄東閣倚清酣。
珊珊瀉下天花爛,仰首白龍高十萬。丹青已會識者心,誰道漆園非具眼。
綵花可憐色,為報漢宮春。今日文園客,依然四壁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