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其三九四
發白齒豁,鼻垂口闊。
坐冷月依依,氣清秋漠漠。
離微出入門開,正偏往來機活。
雙碧耆婆眼有神,分明百草頭邊藥。
發白齒豁,鼻垂口闊。
坐冷月依依,氣清秋漠漠。
離微出入門開,正偏往來機活。
雙碧耆婆眼有神,分明百草頭邊藥。
頭發花白牙齒缺落,鼻子下垂嘴巴寬大。坐在清冷的月光下,周圍氛圍好似清幽的秋意彌漫。在微妙的境界中自由出入,于正偏的變化里應對靈活。就像雙眼明亮的耆婆一樣目光有神,能清楚辨別百草中可入藥的妙物。
發白齒豁:頭發變白,牙齒缺損,形容年老。
依依:形容月光柔和的樣子。
漠漠:形容秋意彌漫、寂靜的樣子。
離微:指微妙的境界。
正偏:佛教用語,有不同的教義解釋,這里可理解為事物的不同狀態或方面。
耆婆:印度古代名醫,這里指代有高明醫術和智慧的人。
百草頭邊藥:指各種草藥,寓意能從平凡事物中發現有用之處。
此詩出自宋代僧人正覺禪師,他倡導默照禪。這類禪人寫真求贊詩,通常是為禪門中人畫像所作的贊語,旨在通過對人物形象和精神境界的描述,宣揚禪理和禪者的修行境界。創作時可能是在禪院的寧靜環境中,以表達對禪者修行的感悟。
這首詩以禪者形象為切入點,展現了禪者超脫的精神境界和對微妙禪理的洞察。詩中蘊含的禪意體現了宋代禪學思想,在禪詩創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后人了解當時的禪學文化。
昔年曾在山陰住,不謂山陰到此堂。蒼苔翠竹汝所好,白石清泉吾故鄉。禹穴有懷游太史,鑒湖無復賜知章。張帆明日竟東下,雨過西興樹影涼。
男兒心腸硬如鐵,婦人讒言如火烈。置之壚冶鼓風扇,須臾硬鐵柔如線。長針持出砧玞上,火星四出誰能向。一椎重兮一椎輕,聲聞遠近錚錚鳴。椎后復燒燒復椎,或鋤或钁隨手成。乃知男兒有欲心易軟,豈能不惑常保骨。肉之深情我愿丈,夫心如金莫如鐵。一回鍛鍊一回堅,彼火灰寒自當滅。
大婦處華堂,玉貌錦衣裳。中婦處高樓,玉指撥箜篌。小婦處金屋,玉簪髻初束。白日歡未足,良夜更秉燭。
四月淮天雨,清林蔭碧池。筍香鄰甕酒,禽響客窗棋。田鼓春迎社,鄉巫夜賽祠。漸知飄泊久,自覺是農師。
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如今重到,何事愁與水云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欲瀉三江雪浪,凈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
霜葉投空雀啅籬,上樓筋力強扶持。對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須聊自欺。無事亦知君好飲,多才終恐世相縻。請看平日銜杯口,會有金椎為控頤。
不入湘累俎豆閒,也分半席綴詩壇。杜陵老眼明于鏡,醉撚西風子細看。
開罷中央三日會,四山曉色蒼然。曈曈日出彩云間。驅他濃霧散,春意滿人寰。主席當年留宿處,床頭電話猶懸。風燈想象照無眠。前人艱苦業,永與后人傳。
秋風歸棹倚蕪城,一片閑情對月明。錦纜起鷗傷往事,青錢跨鶴笑狂生。吳公塘路巳陳跡,后主觀花空有名。欲訪平山舊闌檻,有無山色暮云橫。
暮潮聲落草光沉,賈客來帆宿岸陰。一笛月明何處酒,滿城秋色幾家砧。時清曾惡桓溫盛,山翠長牽謝傅心。今日到來何物在,碧煙和雨鎖寒林。
飲邊聊復得元子,坐上安非類蔡邕。袖取清談鐵如意,茫茫世事正蛇龍。
疏雨隨風迥,輕寒薄暮歸。猶憐數花朵,辛苦駐春輝。
清暉堂下相從夜,見說崔橋自昔游。別后不知能幾日,卻來橋上系扁舟。
一葉扁舟雪夜來,尚期東閣共吟梅。長亭柳色不堪折,怕殺陽關疊疊催。
洛陽城西千樹雪,走馬看花遍阡陌。金鞭換酒為沈□,爛醉花前扶不得。粉香薰透詩人脾,思入吳箋灑殘墨。別來風雨難為春,客懷幾度孤清明。壯游回首已陳跡,一聲啼鳥心魂驚。苕溪居士獲天趣,造化潛移不知處。玉容寂寞澹春寒,猶記香山舊時句。羨君好古清有馀,勵志恥作黃金奴。梅邊握手恨不早,老眼半世空江湖。畫圖詩筆耀當代,大嚼屠門意殊快。更須什襲為珍藏,靜里春光常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