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其三九九
湛存不渾,靈明不昏。
派分河漢底,流決昆侖源。
見聞了成一相,影響應空六根。
體本真如,能來生滅之界。
用隨生滅,卻入真如之門。
叢林參飽三條篾,云夢等閑八九吞。
湛存不渾,靈明不昏。
派分河漢底,流決昆侖源。
見聞了成一相,影響應空六根。
體本真如,能來生滅之界。
用隨生滅,卻入真如之門。
叢林參飽三條篾,云夢等閑八九吞。
清澈純凈而不渾濁,靈明清朗而不昏昧。如銀河分支流淌,似從昆侖源頭奔涌。所見所聞都化為一種相狀,外界影響能應和六根。本體本就是真如,能來到生滅的世界。作用隨生滅變化,卻又能進入真如之門。在叢林中參透了三條篾的禪機,像云夢澤一樣能輕松容納八九之物。
湛存:清澈存在。
靈明:指心靈的清明。
河漢:銀河。
昆侖:傳說中的神山,被視為河川源頭。
見聞:所看到和聽到的。
影響:外界的影響。
六根:佛教術語,指眼、耳、鼻、舌、身、意。
真如:佛教術語,指事物的真實本質。
生滅:佛教概念,指事物的產生和消亡。
叢林:指佛教寺院。
三條篾:禪宗用語,有多種解釋,此處可理解為禪機。
云夢:古代大澤名。
此詩作者為南宋僧人釋正覺。南宋時期佛教禪宗發展興盛,寺院叢林中禪風盛行,僧人之間常通過詩詞、機鋒等方式交流禪理。釋正覺主張“默照禪”,強調通過寂靜觀照來體悟禪理。這首詩可能是他為禪人或化主寫真時所作,旨在表達對禪理的見解和感悟。
這首詩主旨是闡述禪理,突出了真如與生滅的關系以及對禪機的參透。其特點是運用自然意象和佛教概念,以簡潔的語言表達深刻的哲理。在禪宗文學中,此類詩豐富了禪理的表達方式,對后世禪宗思想的傳播有一定影響。
崢嶸杰閣殿東頭,圣代儲才禮數優。四庫有書資檢閱,九關無禁任觀游。日華暖映三珠樹,云氣晴浮五鳳樓。海上仙山真浪語,玉堂深處即瀛洲。
井上梧飄一葉秋,天邊復見火西流。炎威乍熄人皆喜,寒氣方來我獨憂。及早好修江上屋,趁時宜補篋中裘。卻憐兒輩疏狂甚,攜酒方登賞月樓。
推倒三山得自由。郊區兒女有奔頭。豆棚共摘珍珠串,菜壟同澆碧玉甌。雙意合,兩情投。瓜甜果熟結綢繆。從今了卻心頭愿,快馬加鞭爭上游。
雨如絲。柳如絲。織出春來一段奇。鶯梭來往飛。酒如池。醉如泥。遮莫教人有醒時。雨晴都不知。
凍吟肩聳學劉叉,癡坐山房井底蛙。財過溪橋風景別,淡煙和月罩梅花。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輕舟弄水買一笑,醉中蕩槳肩相摩。不學長安閭里俠,貂裘夜走胭脂坡。獨將詩句擬鮑、謝,涉江共采秋江荷。不知詩中道何語,但覺兩頰生微渦。我時羽服黃樓上,坐見織女初斜河。歸來笛聲滿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羅。奈何舍我入塵土,擾擾毛群欺臥駝。不念空齋老病叟,退食誰與同委蛇。時來洪上看遺跡,忍見屐齒青苔窠。詩成不覺雙淚下,悲吟相對惟羊、何。欲遣佳人寄錦字,夜寒手冷無人呵。
水仙盆間瑞香盆,著一枝梅一干蓀。個是山中生四和,麝沈棗甲更須論。
咸平岸下分襟日,襄邑亭前把臂時。十載光陰驚一夢,塞塵踏盡鬢如絲。
薊門東望海無波,誰許山人問薜蘿。雀舫春聲留水燕,鵠袍秋影動天鵝。鑒湖草滿芙蓉少,鄞縣潮來牡蠣多。羞見京塵遮帽頂,羊裘亦欲換漁蓑。
赤松當日秘青囊,圯上誰知授子房。千古遺編無覓處,君家獨得壁中藏。
明善堂前香矗云,諸生再拜祝莊椿。芹香藻綠涵和氣,楓老梅疏健小春。有道可為明主佐,無氈休嘆廣文貧。烹羔壓酒稱千壽,會看仙桃著子新。
晉人風度楚人騷,不為悲秋嘆二毛。席地夢回云氣濕,仰天歌罷月輪高。鳳兮覽德翔千仞,鶴也揚聲出九皋。有約蓬萊清淺處,碧桃花底聽云璈。
子母相逢,自然明道。出離物彀無生老。茅齋公竹每為鄰,清居幽闃仙家好。敬信高明,真歡無惱。各人性命修宜早。功成行滿免輪回,蛻形跨鶴歸蓬島。
北風蕭蕭撼陵谷,白雪飄花滿平陸。何處陽春斗歌曲,云錦纏頭舞鴝鵒。美人修蛾無疹粟,素手垂垂照寒玉,我醉欲買黃金屋。
曉起山光慘,晚來花意寒。映月衣纖縞,因風佩瑯玕。三弄江梅聽徹,幾點岸柳飄殘。宛然舞曲初翻。簾影卷波瀾。把酒同喚醒,促膝小留歡。清狂痛飲,能消多少杯盤。況人生如寄,相逢半老,歲華休作容易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