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顧道友兒女俱出家求頌
兒兒女女著袈裟,留得閑身且在家。
不作丘坑看覺地,當鉏薈蘙種曇華。
深藏北斗端能許,吸盡西江始較些。
三界脫然亡影像,浄名居士好生涯。
兒兒女女著袈裟,留得閑身且在家。
不作丘坑看覺地,當鉏薈蘙種曇華。
深藏北斗端能許,吸盡西江始較些。
三界脫然亡影像,浄名居士好生涯。
兒子女兒都穿上了袈裟出家,自己倒落得清閑之身留在家里。不要把修行覺悟之地看作是坑洼之地,應當鏟除雜草去種植優曇花。能像深藏北斗那樣有高深的修行境界才值得贊許,能有吸盡西江之水的氣魄才算有些修行功夫。超脫三界讓一切虛幻影像消失,這才是像維摩詰居士那樣的美好生涯。
袈裟:僧人所穿法衣。
丘坑:這里比喻對覺悟之地的錯誤認知。
覺地:指覺悟的境界。
鉏:同“鋤”,鏟除。
薈蘙:雜草。
曇華:即優曇花,佛教中象征祥瑞。
深藏北斗:比喻高深的修行境界。
吸盡西江:禪宗用語,形容氣魄宏大、修行高深。
三界:佛教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浄名居士:指維摩詰居士,是在家菩薩的代表。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顧道友的兒女選擇出家修行,顧道友可能處于一種對人生和修行有所思考的心境。在佛教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人們對出家修行較為尊重,詩人寫下此詩表達對顧道友的回應和對修行的看法。
這首詩主旨圍繞兒女出家后的修行感悟。其特點是將佛教哲理融入日常情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深刻思想。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對文人創作的影響,體現了佛教思想在民間的傳播。
慷慨君酬國,奔逃我喪家。 陸沈同一壑,淵涉眇無涯。 祈死惟嫌晚,余生只自嗟。 蒿萊連雉堞,落日噪棲鴉。
馮夷微怒,被鮫人水府,織成綃縠。何處飛來雙白鷺,點破一溪寒玉。岸柳煙迷,海棠酒困,贏得春眠足。憑欄搔首,為誰消遣愁目。遙想居士床頭,竹渠新雨。溜甕中春醁。不惜千鐘為客壽,倒臥南山新綠。晚月催歸,春風留住,費盡紗籠燭。恍疑仙洞,夢游天柱林屋。
陽關西路,看垂陽客舍,嫩浮波縠。寶馬嘶風人漸遠,隱隱歌聲戛玉。踏遍春山,歸來高臥,笑濯滄浪足。孤鴻天際,斷霞搖曳心目。香露飛入壺中,仙家九醞,釀百家醽醁。一朵巫陽休悵望,且看家山眉綠。歌罷風生,舞馀花顫,鳳髓飄紅燭。瑤臺月冷,夜歸斗掛銀屋。
家住苕西,小池映、青山一曲。翠深里、猿呼鶴應,短墻低屋。麥影離離翻翠浪,泉聲нн敲寒玉。怪夜來、有蟻出糟床,篘新綠。和月種,南陽菊。饒云買,淇園竹。任蠻爭觸戰,世間榮辱。兩目未消憑遠恨,一筇費盡登山足。便棹舟、炊火荻花中,鱸魚熟。
山白鳥忽鳴,石冷霜欲結。 流泉得月光,化為一溪雪。
江南仲秋天,驔鼻大如船。雷是樟亭浪,苔為界石錢。
緇客幽棲常苦吟,水邊松下靜愔愔。 有時一室焚香坐,不以詩情廢道心。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夢怕愁時斷,春從醉里回。凄涼懷抱向誰開?些子清明時候被鶯催。 柳外都成絮,欄邊半是苔。多情簾燕獨徘徊,依舊滿身花雨又歸來。
積雪山陰馬過難,殘更深夜鐵衣寒。 將軍破了單于陣,更把兵書仔細看。
玉臺掛秋月,鉛素淺、梅花傅香雪。冰姿潔,金蓮襯、小小凌波羅襪。雨初歇,樓外孤鴻聲漸遠,遠山外、行人音信絕。此恨對語猶難,那堪更寄書說。 教人紅消翠減,覺衣寬金縷,都為輕別。太情切,消魂處、畫角黃昏時節,聲嗚咽。落盡庭花春去也,銀蟾迥,無情圓又缺。恨伊不似馀香,惹鴛鴦結。
小雨分山,斷云鏤日,丹青難狀清曉。柳眼窺晴,梅妝迎暖,林外幽禽啼早。煙徑潤如酥,正濃淡遙看堤草。望中新景無窮,最是一年春好。 驕馬黃金絡腦。爭探得東君,何處先到。萬盞飛觴,千金倚玉,不肯輕辜年少。桃李怯殘寒,半吐芳心猶小。謾教蜂蝶多情,未應知道。
團玉梅梢重,香羅芰扇低。簾風不動蝶交飛。一樣綠陰庭院、鎖斜暉。 對月懷歌扇,因風念舞衣。何須惆悵惜芳菲。拼卻一年憔悴、待春歸。
長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復見,千崖暮如曉。 漁翁寒欲歸,不記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燒痕慘淡帶昏鴉,數盡寒梅未見花。 回雁峰南三百里,捕蛇說里數千家。 澄江繞郭聞漁唱,怪石堆庭見吏衙。 昔日愚溪何自苦,永州猶未是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