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緣上人持缽
緣丐人間一錫飛,蒼巖煙膩雪初晞。
風絲未許鬧禪眼,云錦將看落化機。
自勉叢林供食缽,誰嫌塵土翳征衣。
歸來僧飽上方飯,相伴春山歌采薇。
緣丐人間一錫飛,蒼巖煙膩雪初晞。
風絲未許鬧禪眼,云錦將看落化機。
自勉叢林供食缽,誰嫌塵土翳征衣。
歸來僧飽上方飯,相伴春山歌采薇。
緣上人持缽在人間化緣,如錫杖飛動般云游,蒼巖上煙霧濃重,初晴雪剛干。微風不能擾亂他禪定的眼神,將看到如云錦般的機緣降臨。他自我勉勵在叢林中化緣供食,誰會嫌棄塵土弄臟了遠行的僧衣。歸來后僧人在上方寺吃飽飯,相伴著春天的山歌去采采薇。
緣上人:一位僧人。持缽:僧人化緣時手持缽盂。錫:錫杖,僧人云游時攜帶的法器。晞:干。禪眼:指禪定的心境。化機:機緣。叢林:指寺院。翳:遮蔽。上方:指寺廟。采薇:薇是一種野菜,“采薇”有隱居之意。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佛教氛圍較濃,詩人可能與緣上人相識,看到其云游化緣的修行生活,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緣上人的修行生活。其突出特點是禪意濃厚,通過意象營造出清幽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對僧人修行生活的關注和向往。
老成器業少如公,政譽堂堂壓茂恭。一片靈臺雙鏡里,三株仙桂月輪中。香凝鴨鼎琴堂雨,木落虹橋酒市風。欲寫漢庭循吏傳,滿川煙樹晚濛濛。
兩峰云鎖幾時開,昨夜京城戰鼓哀。漁父生來載歌舞,滿頭白發見兵來。
做修持。應不在、端坐子午雙時。鉛汞自然要結,只用真慈。捷中玄徑,誰會得、獨我怡怡。密妙放、閑閑坦蕩,微細推移。漸令靈曜吐奇。變霞彩、光艷還照相隨。蓋緣昔堪宜。白云深處,元正是、地肺明師。便許共、丹霄直上,同處無為。
近舍新為圃,春梅避石開。風兼殘雪起,詩思澀難裁。
它年躍馬相逢處,記得先生舊姓名。
紛紛簪組滿江湄,裊裊東風吹鬢絲。春草綠波南浦路,輕塵細雨渭城詩。投荒萬里愁無伴,傾蓋片時逢故知。麗澤此行知有益,子云識字喜多奇。
亂山無縫榮州北,砑然洞天深廣。乳滴云漿。苔鋪地錦,幻作千龕佛像。枯藤自網。漏一線晴光,曙霞青絳。古定龍窠,石根處處有枯蚌。崖扉終古寂寞,倩靈猿導客,乘興孤往。獠世形模,驪宮鼻息,時聽暗泉聲響。旁行曲上。動故里牟珠,夢中佳想。待種桃花,避秦人共賞。
心事知誰許。政吾曹、摛辭弄翰,邀涼蠲暑。節物于人俱可喜,今夕渠偏媚嫵。笑曝腹、書生風度。河鼓天孫非世俗,縱驚云、急雨休輕訴。憶傾蓋,便如故。良辰歡意寬離緒。稱仙家、瑤臺縹緲,霓裳掀舉。應想塵寰空悵望,月路誰曾隔阻。是處有、綺窗朱戶。我愛五湖煙水闊,待扁舟,尋到支機處。訪婺女,共媭女。
召募今南討,中原羽檄過。幾年紆策定,一戰賞功多。霧變青山色,天橫滄海波。飄零國士老,長望一悲歌。
歸去來兮歲欲窮,此身天地一賓鴻。明朝等是天涯客,家在大江東復東。
斜陽影里月明中,一種葳蕤幻兩叢。零露滴時還蕩漾,輕云遮處更朦朧。風吹頻覺嬌無力,天暝方知色是空。忽訝落英飛滿徑,幾回持帚誤呼童。
灑翰親承御榻前,圣皇初述渡河篇。祗應百世藏為寶,此是南巡扈蹕年。
城廓周回十里通,遙從城上見城中。不知多少王孫第,萬戶樓臺一半紅。
柳外旗亭傍水隈,花前留客倒金杯。青云暗抱日華轉,碧草暖隨春色回。遠道自憐衰力盡,好懷常向故人開。輕衫短策東風里,白首蹉跎望隗臺。
桃溪風景寫橫披,渾似秦人避亂時。萬樹春紅羅錦綺,一灣晴碧捲琉璃。飲中更聽琴聲雅,靜里初無俗事羈。他日君侯歸此隱,肯容閒客日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