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二百零五首 其一九
夤緣心,和合相,傀儡棚頭呈伎倆。
打破畫屏歸去來,家山田地還清曠。
掃斷情塵,瀝干識浪。
虛明游踐兮風月一壺,夢冷轉身兮雪云萬丈。
夤緣心,和合相,傀儡棚頭呈伎倆。
打破畫屏歸去來,家山田地還清曠。
掃斷情塵,瀝干識浪。
虛明游踐兮風月一壺,夢冷轉身兮雪云萬丈。
攀附攀緣的心念,事物和合的表象,就像在傀儡戲臺上展示技藝。打破虛幻的畫屏回歸本真,家鄉的田地依舊清凈空曠。掃除情感的塵埃,瀝干識見的波浪。在虛明的境界中暢游,攜著一壺風月,在夢冷之時轉身,面對萬丈雪云。
夤緣:攀附、攀緣,指有所企圖地攀附權貴或向上爬,這里指攀緣的心念。
和合相:佛教術語,指事物由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的表象。
傀儡棚頭:指傀儡戲的舞臺。呈伎倆:展示技藝。
畫屏:比喻虛幻的景象。
情塵:指情感方面的煩惱、雜念。
識浪:指識見、分別心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
虛明:指內心空明的境界。
這首偈頌出自佛教相關創作。偈頌常用于表達佛教教義、禪理等。作者可能身處佛教修行環境,目睹世人在世俗中追逐攀緣、陷入虛幻表象而不自知,懷著引導人們擺脫煩惱、回歸本真的目的創作此詩。其創作時間和具體地點較難確切考證,但應是在佛教思想傳播、修行活動開展的背景下產生。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勸人摒棄世俗的攀緣之心和對虛幻表象的執著,回歸清凈本真的內心世界。其突出特點是用生動的比喻和象征表達深刻的禪理。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有助于傳播佛教思想,引導修行者思考和實踐,具有一定的宗教和文學價值。
老聽笙歌亦解愁,
醉中因遣合甘州。
行追赤嶺千山外,
左綿刺史心先死,
淚滿朱弦催白頭。
十里松蘿映碧苔,
一川晴色鏡中開。
遙聞上界翻經處,
片片香云出院來。
乘遞初登建外州,傾心喜事富人侯。
讓當游藝依仁日,
欲知恨戀情深處,聽取長江旦暮流。
曾向雷塘寄掩扉,荀家燈火有余輝。
關河日暮望空極,今年春色還相誤,
為我江邊謝釣磯。
旅館再經秋,心煩懶上樓。
年光同過隙,人事且隨流。
骨肉憑書問,鄉關托夢游。
所嗟山郡酒,傾盡只添憂。
昔記披云日,今逾二十年。
聲名俱是夢,恩舊半歸泉。
朱紱慚衰齒,紅妝慘別筵。
離歌正凄切,休更促危弦。
河上關門日日開,古今名利旋堪哀。
終軍壯節埋黃土,
猶驚往歲同袍者,尚逐江東計吏來。
夏夜宴南湖,琴觴興不孤。
月搖天上桂,星泛浦中珠。
助照螢隨舫,添盤筍迸廚。
圣朝思靜默,堪守谷中愚。
曉乘征騎帶犀渠,醉別都門慘袂初。
蓮府望高秦御史,尺組掛身何用處,古來名利盡丘墟。
君不見,馬侍中,氣吞河朔稱英雄;
君不見,韋太尉,奉誠園里蒿棘生,長興街南沙路平。
當時帶礪在何處,清明縱便天使來,一把紙錢風樹杪。
碑文半缺碑堂摧,馬侍中,韋太尉,盛去衰來片時事。
人生倏忽一夢中。
仆射陂西想到時,滿川晴色見旌旗。
馬融閑臥笛聲遠,
唯君此去人多羨,卻是恩深自不知。
去年春似今年春,依舊野花愁殺人。
犍為縣里古城上,時節先從暖處開,北枝未發南枝晚。
江城太守須髯蒼,頃年曾作東周掾,同舍尋春屢開宴。
斗門亭上柳如絲,坐客爭吟云碧句,美人醉贈珊瑚釵。
日往月來何草草,為報時人知不知,看花對酒定無疑。
君看野外孤墳下,
三道狼煙過磧來,
受降城上探旗開。
傳聲卻報邊無事,
自是官軍入抄回。
朝光如飛猶尚可,暮更如箭不容臥。
犍為穿城更漏頻,青春枉向鏡中老,白發虛從愁里生。
曾窺帝里東鄰女,去時只作旦暮期,別后生死俱不知。
風驚粉色入蟬鬢,日中扶杖憩樹陰,仿佛形容認相識。
向予吁嗟還獨語,花開葉落何推遷,屈指數當三十年。
眉頭薤葉同枯葉,夢里長嗟離別多,愁中不覺顏容改。
嘆息人生能幾何。
暴雨逐驚雷,從風忽驟來。
浪驅三島至,江拆二儀開。
勢恐圓樞折,聲疑厚軸摧。
冥心問元化,天眼幾時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