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七十八首 其三○
不可以色見,不可以聲求。
風定花猶落,鳥啼山更幽。
四衢明自曉,六戶冷如秋。
再坐不疑處,杯中弓影浮。
不可以色見,不可以聲求。
風定花猶落,鳥啼山更幽。
四衢明自曉,六戶冷如秋。
再坐不疑處,杯中弓影浮。
不能憑借色相去見佛,也不能通過聲音去尋求佛。風停了但花兒仍在飄落,鳥兒啼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四通八達的道路自然明亮清晰,房屋的門窗冷寂如秋。再次坐在不再懷疑的地方,杯中的弓影卻浮現出來。
色:佛教術語,指物質現象。這里‘不可以色見’,意思是不能僅從外在形象去認識佛性。
聲:聲音?!豢梢月暻蟆床荒苤粦{聽聞聲音去尋求佛法。
四衢:指四通八達的道路。
六戶:指房屋的門窗等,這里有泛指居所之意。
杯中弓影浮:典出‘杯弓蛇影’,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此偈頌為佛教禪語詩,創作背景與佛教修行和感悟相關。在佛教修行中,修行者需摒棄對表象的執著去領悟佛法真諦。作者可能在修行過程中,對佛法有了一定思考和感悟,同時也存在內心的困惑,從而創作此詩表達心境。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探討對佛法的認知和內心的修行。其突出特點是將自然景象與佛法感悟相結合,以生動的意象傳達禪理。在佛教文學史上,這類偈頌有助于修行者思考佛法,也豐富了佛教文化的表達形式。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
馬跡遶碧峰,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運速天地閉,胡風結飛霜。
百草死冬月,六龍頹西荒。
太白出東方,彗星揚精光。
鴛鴦非越鳥,何為眷南翔。
惟昔鷹將犬,今為侯與王。
得水成蛟龍,爭池奪鳳凰。
北斗不酌酒,南箕空簸揚。
掛席凌蓬丘,觀濤憩樟樓。
三山動逸興,五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風颯驚秋。
覽云測變化,弄水窮清幽。
疊嶂隔遙海,當軒寫歸流。
詩成傲云月,佳趣滿吳洲。
擊筑飲美酒,劒歌易水湄。
經過燕太子,結托幷州兒。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
因擊魯句踐,爭博勿相欺。
紺殿橫江上,青山落鏡中。
岸回沙不盡,日暎水成空。
天樂流香閣,蓮舟飏晚風。
恭陪竹林宴,留醉與陶公。
搖裔雙彩鳳,婉孌三青禽。
往還瑤臺里,鳴舞玉山岑。
以歡秦娥意,復得王母心。
區區精衛鳥,銜木空哀吟。
爾有鳥跡書,相招琴溪飲。
手跡尺素中,如天落云錦。
讀罷向空笑,疑君在我前。
長吟字不滅,懷袖且三年。
春羅雙鴛鴦,出自寒夜女。
心精煙霧色,指歷千萬緒。
長安貴豪家,妖艷不可數。
裁此百日功,唯將一朝舞。
舞罷復裁新,豈思勞者苦。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
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劒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世路今太行,回車竟何托。
萬族皆凋枯,遂無少可樂。
曠野多白骨,幽魂共銷鑠。
榮貴當及時,春華宜照灼。
人非昆山玉,安得長璀錯。
身沒期不朽,榮名在麟閣。
長安春色歸,先入青門道。
綠楊不自持,從風欲傾倒。
海燕還秦宮,雙飛入簾櫳。
相思不相見,托夢遼城東。
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萬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懷余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水崢嶸。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貍膏金距學鬬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詩作賦北牕里,萬言不直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
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
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辱于余亦何有??资オq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
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疎媒勞志多乖。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
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韓信羞將絳灌比,禰衡恥逐屠沽兒。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疎。
辭君遠行邁,飲此長恨端。已謂道里遠,如何中險艱。
流水赴大壑,孤云還暮山。無情尚有歸,行子何獨難。
驅車背鄉園,朔風卷行跡。嚴冬霜斷肌,日入不遑息。
憂歡容發變,寒暑人事易。中心君詎知,冰玉徒貞白。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
彈劒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爛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