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二百零五首 其一三
菩提無樹鏡非臺,虛浄光明不受埃。
照處易分雪里粉,轉時難辨墨中煤。
鳥歸無影樹頭宿,華在不萌枝上開。
際會風云底時節,寒梭出蟄一聲雷。
菩提無樹鏡非臺,虛浄光明不受埃。
照處易分雪里粉,轉時難辨墨中煤。
鳥歸無影樹頭宿,華在不萌枝上開。
際會風云底時節,寒梭出蟄一聲雷。
菩提并非有實質的樹,鏡子也不是實在的臺,它本虛空清凈、光明澄澈,不會沾染塵埃。它映照時,像在雪中分辨白粉一樣容易;轉變時,卻如在墨中辨別煤塊般困難。鳥兒歸巢,在無形的樹頭棲息;花朵開放,在不萌芽的枝頭綻放。當遇到風云際會的時節,就像寒冷中蟄伏的梭子被一聲春雷喚醒。
菩提無樹鏡非臺:出自禪宗六祖慧能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強調事物的空性。
虛浄:虛空清凈。浄,同“凈”。
埃:塵埃。
轉:轉變。
華:同“花”。
不萌枝:禪宗用語,指超越生死輪回、不生不滅的境界。
際會風云:比喻有機會遇到好的時機。
寒梭出蟄:寒梭指蟄伏的事物,出蟄表示從蟄伏中蘇醒。
此詩為偈頌,偈頌常用于表達禪理。作者創作時應處于對禪宗思想深入體悟的情境中,旨在通過詩歌傳達禪宗的空性、頓悟等理念,當時禪宗思想在佛教界較為盛行,影響廣泛。
這首偈頌主旨是闡述禪宗的空明境界和頓悟思想。其特點是借助豐富意象和生動比喻表達禪理。在文學史上,它是禪宗文學的一部分,對研究禪宗思想和文學創作有一定價值。
六十龐眉叟,雅如陳太丘。閒情看畏壘,生事獨滄洲。自是形疑鶴,何須杖有鳩。君家鄰海嶠,歲歲自添籌。
越絲回波翔紫鳳,丹芝水花相間香。并刀剪綠藕絲脫,中有二十四鴛鴦。碧窗夜寒針指冷,一線未縫雙淚迸。秦云隴樹千萬重,欲寄還愁道涂梗。封題錦字托衣中,殷勤先謝西飛鴻。
貧況今年極向年,過湖尚欠買船錢。步行自行蘇堤去,恐有沙鷗在柳邊。
匆匆行李夜穿城,好友來尋半日盟。峰頂幾多僧錫住,湖心無數酒船行。風來廢苑堪懷古,雨蝕殘碑不記名。入眼凈慈還數里,望塵先拜岳家塋。
寂寞庵前草,春深鹿自耕。老僧垂白發,山下不知名。
雪月相邀過剡川,芙蓉遠近玉生煙。戴家亭館多風致,只好到門回酒船。
誰將水調歌秋雁,不遣君王待曲終。
遠山千疊愁眉繞。望不見、你歸來早。倚樓玉笛怨黃昏,訴不盡、余音裊。驚心我獨空房悄。更怕見、雙棲啼鳥。陌頭楊柳又逢春,莫再覓、封侯了。
落日下荒墩,漁舟競來泊。沽酒更相邀,煙波有真樂。
韶華無限暗中消,搖蕩春光幾萬條。卻怪晚來風定后,雪花飛滿赤欄橋。曲江南陌亂垂煙,勾引春風入管弦。惆悵幾枝憔悴盡,與人長系別離船。
鳳翥何妨借棘棲,西江治譜正堪攜。清風兩世遺芝嶠,白發孤舟下葛溪。丞況可知廉似許,宦情猶信懶如嵇。藍田自有徵書到,莫戀雙松日品題。
玉露凝云在半空,銀槽虛自泣秋紅。薛家新樣蓮花色,好把清尊傍碧筒。
百草千花迷曉霧。夢里家山,不辨來時路。楊柳青青搖古渡,片帆倒影過江戶。何處消魂日已暮。玉燕飛來,婉囀留人住。恨我才華非小杜,舞裙歌扇謝不顧。
古人千里夢相求,咫尺翻增隔絕愁。云護箋題醒處墨,雨深樹色綠邊樓。文章正法追前哲,句律新功卻俗流。為問幾時談到劇?壽楓南畔菊花秋。
山冢之遷,有霆有雷。尚復多祉,源源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