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真歇和尚圓覺經頌一十四首 總頌
木童吟處槁回春,個里莊嚴功德林。
垂手斷崖知路活,藏身空劫忌機沈。
未翻識浪無多子,不掛唇皮有一音。
佛祖契心言跡外,炷香清坐與追尋。
木童吟處槁回春,個里莊嚴功德林。
垂手斷崖知路活,藏身空劫忌機沈。
未翻識浪無多子,不掛唇皮有一音。
佛祖契心言跡外,炷香清坐與追尋。
木童吟唱之處枯木回春,這里是莊嚴的功德之林。在斷崖邊伸手救人,才知生路暢通;藏身于空劫之中,忌諱心機深沉。未翻動識浪沒多少事,不輕易開口卻有一音。佛祖在言語跡象之外契合心意,我點香靜坐去追尋。
木童:可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或指代天真自然的本性。
槁回春:枯萎的樹木恢復生機。
個里:這里。
垂手:有救助、度化之意。
空劫:佛教概念,指世界形成前的虛空階段。
識浪:指人的意識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
不掛唇皮:不輕易說話。
契心:心意契合。
炷香:點燃香。
“真歇和尚”即清了禪師,是宋代著名的禪宗高僧。這首詩是作者依照真歇和尚關于《圓覺經》頌的韻腳而作。當時佛教禪宗盛行,文人與僧人交流頻繁,作者可能在與真歇和尚的交往中,受到其對《圓覺經》闡釋的啟發,從而創作此詩以表達自己對佛理的理解和感悟。
這首詩主旨圍繞對佛教教義的體悟,以形象的語言闡述修行境界和佛理。其特點是禪意濃厚,借助意象傳達抽象哲理。在文學史上,它是宋代禪詩的代表之一,反映了當時文人對佛教文化的深入探索。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連衰草 一作:粘衰草;萬點 一作:數點)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休去采芙蓉。秋江煙水空。帶斜陽、一片征鴻。欲頓閑愁無頓處,都著在兩眉峰。 心事寄題紅。畫橋流水東。斷腸人、無奈秋濃。回首層樓歸去懶,早新月、掛梧桐。
鳳城春淺,寒壓花梢顫。有約不來梁上燕,十二繡簾空卷。 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獨倚闌干。誤了海棠時候,不成直待花殘。(獨倚 一作:獨上)
三萬六千頃,玉壺天地寒。庾嶺封的皪,淇園折瑯玕。漠漠梨花爛漫,紛紛柳絮飛殘。直疑潢潦驚翻,斜風溯狂瀾。 對此頻勝賞,一醉飽清歡。呼?童翦韭,和冰先薦春盤。怕東風吹散,留尊待月,倚闌莫惜今夜看。
酒盡燈殘夜二更,打窗風雪映空明。 馳來北馬多驕氣,歌到南風盡死聲。 海外更無奇事報,國中惟有旅葵生。 不知冰冱何時了,一見梅花眼便清。
風蕭蕭。雨騷騷。風雨蕭騷梧葉飄。瀟湘江畔樓。 云迢迢。水遙遙。云水迢遙天盡頭。相思心上秋。
六貴同朝激虎彪,橫江勒馬下秦州。 銀槍酒市春雙靨,玉晝蓮臺月半鉤。 趙鬼西京諳漢賦,阿兄東閣壓通侯。 誰知講武旌頭入,芳樂笳聲碧麝秋。
臘近漸知春,已有早梅堪折。況是誕辰佳宴,擁笙簧羅列。 玉杯休惜十分斟,金爐更頻爇。連理愿同千歲。看蟠桃重結。
三年四過子陵臺,老我風霜兩鬢催。 望見云山心已愧,夢登釣石眼為開。 乾坤清氣長如許,鐘鼎元勛安在哉。 近百年一幾帆過,登臨多是覓官來。
琵琵弦畔春風面。曾向尊前見。彩云初散燕空樓。蕭寺相逢各認、兩眉愁。舊時曲譜曾翻否。好在曹綱手。老來心緒怯么弦。出塞移船莫遣、到愁邊。
夢幻影泡有限,風花雪月無涯。莫分粗俗與精華。日醉石間松下。 菜盡鄰家解與,杯空稚子能賒。通幽即步盡橫斜。不問墩猶姓謝。
驚鷗撲蔌。蕭蕭臥聽鳴幽屋。窗明怪得雞啼速。墻角爛斑,一半露松綠。 歌樓管竹誰翻曲。丹唇冰面噴余馥。遺珠滿地無人掬。歸著紅靴,踏碎一街玉。
疊雪裁霜越纻勻。美人親翦稱腰身。暑天寧數越羅春。 兩臂輕籠燕玉膩,一胸斜露塞酥溫。不教香汗濕歌塵。
開花借水,信天姿高勝,都無俗格。玉隴娟娟黃點小,道書:玉女鼻端有黃點。依約西湖清魄。綠帶垂腰,碧簪_髻,索句撩元白。西清微笑,為渠模寫香色。 常記月底風前,水沈肌骨,瘦不禁憐惜。生怕因循紛委地,仙去難尋蹤跡。縹檻深栽,彤幃密護,不步輕拋釋。等差休問,未容梅品懸隔。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