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鄒宣教
未須絕跡便餐霞,且飲當朝諫議茶。
法水有緣隨遠浪,污泥無計染蓮花。
千篇信筆初無語,萬里浮螺觸處家。
已悟色空元不兩,夔蚿何用更憐蛇。
未須絕跡便餐霞,且飲當朝諫議茶。
法水有緣隨遠浪,污泥無計染蓮花。
千篇信筆初無語,萬里浮螺觸處家。
已悟色空元不兩,夔蚿何用更憐蛇。
不必立刻隱居去餐霞修仙,不妨先喝喝當朝諫議之茶。佛法有緣就像隨浪遠行,污泥無法污染純凈的蓮花。隨意寫下千篇詩文起初并無言語,萬里漂泊如浮螺處處可成家園。已經領悟色與空本無分別,夔和蚿又何必去憐憫蛇呢。
餐霞:指修仙學道者不食人間煙火,以云霞為食。
諫議茶:可能指與諫議官職相關的茶,或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茶。
法水:佛教用語,指佛法能滌除人們心中的煩惱,如清水洗滌污垢。
色空:佛教概念,色指物質現象,空指事物的本質虛幻不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夔蚿憐蛇:出自《莊子》,夔、蚿、蛇是三種動物,夔只有一只腳,蚿有很多腳,它們相互憐憫,這里比喻不必要的擔憂和分別。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處于一個對人生和修行有所思考的階段,既不主張盲目追求出世,也強調在世俗中保持內心的純凈和對佛法的領悟。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些關于出世與入世的討論,詩人通過此詩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首詩主旨是闡述一種出世與入世的平衡哲學,強調在世俗中修行的重要性。其突出特點是將佛法哲理融入日常意象和典故中,通俗易懂。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思想和創作風格。
匝地普天,銀山鐵壁。正令全提,虛空削跡。月眉橫,照用分,星流電掣透龍門。向道瞎驢無忌諱,腳尖趯出舊乾坤。
春雨催花知幾許。盡日溟濛,灑遍江頭樹。才喜春來春又暮。一年好景成孤度。滿目飛花兼落絮。卻趁東風,冉冉隨春去。只有梁間雙燕語。聲聲還在儂家住。
少年病肺不禁寒,命出中朝敢避難。莫倚皂貂欺朔雪,更催靈火煮鉛丹。
江南好風物,猶似舊時不。春云回塞雁,不帶漢川流。一去數千里,詎知行遠近。道上有征人,怕問江南信。
如云詞客滿公車,君入承明侍從廬。若見長安鴻雁過,玉河西畔好題書。
曉臨妝鏡默含悲,還把琵琶寫怨詞。玉貌可憐憔悴盡,如今不似漢宮時。
秋光開秘笈,玉露洗朝煙。抱策初相向,登瀛亦偶然。花磚流近影,藜火出新編。敢不徵諸古,以求性所先。當代推名業,百年祇數賢。趨今迷近軌,汲古得修泉。氣色看前輩,菁華屬舊編。丈夫應有志,從此益貞堅。
北郭月初上,江橋策杖還。天空秋影澹,風定市聲閑。隱隱漁家火,遙遙湖上山。沿緣獨歸去,門巷未曾關。
開軒俯瞰盡桃花,映帶衣裾燦曉霞。雨后收花待春雪,為兒靧面作妍華。
若有人兮在山椒。衣云錦兮佩瓊瑤。持芳芬兮猶豫,將誰贈兮心煩勞。太息兮遐睇,路漫漫兮山嶕峣。
遲日爭游宴,豪家直一金。不嫌幾席少,偏愛酒杯深。風俗誇盧橘,人情厭海參。渾忘絕塞苦,醉里即狂吟。
斷腸難約憑高眼,離情艷陽西路。啼鴂又聲聲,向無人行處。春心閑未許,短長夢、燕簾鶯戶。蠹墨羞花,俊游欺老,恨愁誰訴。歸去碧波深,當樓月、依前笑人輕誤。鬢影看離離,況番番風雨。天涯迷倦旅,剩一片、秋魂無主。待分付,悽調哀絲,怕水邊吟侶。
望重威無怒,仁深勇有馀。百年憂國志,滿篋薦賢書。德政不勝載,才猷未盡攄。佳兒人物似,真可大門閭。蜀道名天險,馳驅敢憚勞。劍頭懸六印,夢里益三刀。漢殿聯簪橐,燕山擁節旄。惜哉覘國意,不得試龍韜。蜀用東南彥,皇家屬意深。貳卿頻報政,上相最知心。泛宅俱杭葦,同朝擬斷金。廟廊期引類,疾病兩侵尋。事契因同薦,交情晚益親。半生文會少,萬里宦游頻。別后書猶濕,歸來跡遽陳。何能發潛德,空有淚沾巾。
少賤猶能役,親衰不近名。避人來九日,為客起新正。土俗寒偏壽,天心雨亦晴。無嗟村落酒,一醉感秋情。
獨步邪見林,高據魔王殿。說欺凡罔圣禪,現夜叉羅剎面。掀翻巨岳,徹底放憨。打破牢關,突出難辨。阿呵呵,見也么。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