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二百零五首 其四一
愛結成身,想澄成界,從此漂流生死海。
照徹靈源湛不渾,方知幻泡同無礙。
六門氣秋,四大緣壞,了了一真常自在。
明月混融兮雪蘆眼迷,清風相送兮夜船歸快。
愛結成身,想澄成界,從此漂流生死海。
照徹靈源湛不渾,方知幻泡同無礙。
六門氣秋,四大緣壞,了了一真常自在。
明月混融兮雪蘆眼迷,清風相送兮夜船歸快。
愛欲凝聚形成身體,妄念澄清構成世界,從此在生死的苦海漂流。能徹悟靈明的本源清澈不渾濁,才知道虛幻泡影都無阻礙。眼、耳等六根如秋氣般消散,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因緣消散,能明了那唯一的真性便常得自在。明月與萬物混融,讓雪蘆般的眼目迷惑;清風相送,讓夜船輕快回歸。
愛結成身:佛教認為愛欲是形成身體的因由。
想澄成界:妄念澄清后形成世界。
靈源:指人的靈明本性。
幻泡:虛幻如泡沫。
六門: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四大:佛教認為地、水、火、風為構成物質的四大元素。
一真:指唯一的真性。
此詩作者為宋代僧人釋正覺,他倡導默照禪。這類偈頌詩通常是為了表達佛教教義、修行感悟等。在宋代,佛教禪宗發展興盛,僧人常通過偈頌來傳達佛法,啟發信眾。釋正覺可能在修行過程中,對生死、本性等問題有了深刻感悟,便創作此詩來分享自己的見解。
這首偈頌詩主旨是宣揚佛教超脫生死、明悟真性的思想。其突出特點是運用大量佛教意象和術語來闡述哲理。在文學史上,它是宋代佛教文學的一部分,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的繁榮,對研究宋代佛教思想和文學創作有一定價值。
竹爆臘寒盡,桃符春事來。和風已披拂,暖日便徘徊。曳杖閒挑菜,攀枝齼摘梅。太牢雖有味,豈必勝登臺。恰賦春還柳,俄聞地出雷。雨絲分織作,風籟急喧豗。寂寂爐無火,欣欣甕有醅。臨寒插羔袖,雪觀亦悠哉。
云中忽吠嗚,豈是劉安宅。近者爨煙青,人家枕山脊。
遠樹留云,平沙去雁,一棹來泛秋湖。野汀風落,飛雪到蘆蒲。殘柳荒寒一抹,渺數點,白鷺堪呼。泥鴻散,酒闌獨佇,吹鬢影蕭疏。嗟余。空負此,吟衫踽踽,泛梗流鳧。向天地何方,暫結詩廬。今古山河萬劫,總夢里,歸去莼鱸。行行遠,蒼茫前路,斜日小車孤。
耄耋休言壽。悵平生、韶光半擲,愧酬師友。蓬島迷茫泥路滑,自擇何須搔首。幸葆此、童心無垢。桃李芬芳騰巨浪,更崢嶸、筆劍沖牛斗。少年游,詩情茂。星穹德律縈懷久。解連環、螺旋結構,樂章合奏。平等智觀儒佛道,偏賞蕾芽新秀。佇橋頭、承前啟后。歷史洄流多激漩,弄潮兒、爭作擒龍手。丹柯炬,燃心授。
制作成何代,嘉名出泗濱。難逢有心者,空學折腰人。聲古宜歌頌,形方或矩身。茅齋聊借汝,終擬入韶鈞。
風正波平可進橈,水光山影暮相交。殘陽欲去猶回首,一抹斜紅曳竹梢。
玉麈長揮意氣中,白門春色古今同。法交卻得如金石,七寶蓮花一朵紅。
春去夏來常水宿,蒼茫萬里看朱旭。山色遙開茂草碧,江流半是浮萍綠。誰辭龍臥傍塵埃,自笑鰲連釣溟曲。焉知足下無青云,不見雙雙舉黃鵠。
去年五月亂紛紛,惡少橫行動作群。賴得黃堂賢太守,隱然威望壓江氛。
三年一下榻,又復送津頭。剪燭論孤笑,焚香度莫愁。擷花光宿雨,印月氣橫秋。雄劍曾三淬,提攜上酒樓。
輕陰散暑無虛日,小雨牽愁每片時。祇為云霓常斗戰,坐令天地有乖離。低飛石燕應旋落,數叫斑鳩亦自疑。禾黍將秋猶未種,百年生計在東菑。
遙峰個個排檐秀,蛺蝶翩翩拂檻過。龍性屯云長作雨,道心明水鎮無波。湖光忽瀁天光動,花氣猶含淑氣和。奉憶函關牛背老,一編遺我至言多。
一方滑凈絕苔錢,才屬秋閨響便傳。長夜未央風陣急,美人相對月華圓。高于鳳闕黃金礎,厚勝花階綠玉磚。幾度晚涼眠不得,丁東聲到客愁邊。
病眠常自斷炊煙,曠廢蘋蘩十二年。侍奉姑嫜多闕略,敢勞捐賜飯含錢。
靜中我不記吾誰,戶外春搖百卉腓。何處圣賢留個個,勿喧孔老競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