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前旬風雨逼清明,柳色天高雪絮輕。
冷落介推藏火月,寂寥潘令種花城。
軍中蹋鞠人穿域,門外吹箎客詫餳。
今日太官還直具,多年私邸隔朝纓。
前旬風雨逼清明,柳色天高雪絮輕。
冷落介推藏火月,寂寥潘令種花城。
軍中蹋鞠人穿域,門外吹箎客詫餳。
今日太官還直具,多年私邸隔朝纓。
前一旬風雨不斷,清明即將來臨,柳色青青,天空高遠,如雪花般的柳絮輕輕飛揚。寒食節冷冷清清,仿佛介子推藏火的時節;潘岳種桃的洛陽城也顯得寂寥。軍隊里有人在踢球,人們奔跑穿過球場;門外吹著箎的客人對麥芽糖感到新奇。如今太官依舊準備著應節的食物,可多年來自己的私宅卻與朝廷的官員們隔絕了。
前旬:前一旬,十天為一旬。
雪絮:指柳絮。
介推:即介子推,春秋時晉國貴族,曾隨晉文公流亡,后隱居綿山,傳說晉文公為逼他出山放火,他抱樹而死,后人為紀念他設寒食節,禁火。
藏火月:指寒食節期間禁火。
潘令:指潘岳,曾任河陽令,在任時滿縣種桃,人稱“河陽一縣花”。
蹋鞠:即踢球。
穿域:指踢球時奔跑穿過球場。
箎:古代一種竹管樂器。
詫餳:對麥芽糖感到新奇。餳,麥芽糖。
太官: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員。
直具:準備應節的食物。
朝纓:指朝廷官員。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清明是傳統節日,有寒食、蹴鞠等習俗。詩人可能處于仕途不順或與朝廷關系疏離的時期,在清明這個特殊節日,看到民間熱鬧的節日活動和朝廷的情況,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描繪了清明時節的景象和民間活動,通過用典等手法展現出節日氛圍。主旨在于抒發詩人在節日中的復雜情感,尤其是與朝廷隔絕的落寞。它體現了詩人對生活和自身境遇的關注,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清明節日的習俗和文人的情感表達。
千畝寒林一樹梅,自妍自笑已堪哀。今朝更被風吹卻,擬遣春從底處回。
少年馳走潼關道。風日華山好。壯年奉使叩函崤。尋壑經邱、窈窕逐低高。老來三顧關河杳。九曲黃流繞。秦川渺渺沒波濤。萬里奔沙、誰與掣蛟鰲。
閉閣經時思悄然,綠階芳草欲芊芊。啼鶯日送千門曉,宮樹晴含萬井煙。東第綺羅淹白晝,西園桃李照芳年。何時試共張京兆,走馬章臺垂柳邊。
臥病云高心,愛閑宜靜處。寢憩托林石,巢穴順寒暑。
神遇圮橋豈偶然,君臣契合亦千年。不逢龍準真明主,三杰何人解識賢。
祖帳飛飛擁旆彤,章逢才子駕文龍。青萍劍淬三丫港,赤羽旗高九折峰。鱷暴昔年今已去,虎韜此日客相逢。月明若過前尊路,尚有漁樵可問蹤。
桃李醉春色,葵藿迎曉日。天王撫嘉運,君子抱貞質。丕昭天王德,敝民家再實。茅閭有謠言,妻子不相失。所以不相失,維公政畫一。
手提三尺是龍泉,走馬邊城及少年。俠氣至今銷不得,散為煙雨蔽江天。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簾紅日弄朝暉。年華已伴梅梢晚,春色先從草際歸。
三度攜家此嶺頭,閨中秦越各歡愁。無多骨肉貧猶別,不盡關山老更游。玉枕頻同新婦夜,紅梅已謝故人秋。平生蹤跡希梁孟,欲把吳門作首丘。
持鐸頻回首,乘桴未有緣。癡兒愁露處,病叟愧多言。井淺泥渾水,墻低樹隱檐。桄榔庵亦好,蘇子樂南遷。
昔掛彩帆來嶺海,今佩紫綬還荊州。閫中諸將俱青眼,堂上雙親未白頭。武略文韜三世業,長槍大劍平生謀。應使常何老賓客,海天云樹思悠悠。
沖寒裹頭出,剝啄何太緊。征詩勝征稅,責文如責進。才枯思復竭,拒之則不忍。何不焚筆研,深山采薇菌。慳心久已無,名根或難盡。
春光盡向筆端回,萬紫千紅次第開。河陽滿縣真如錦,卻恨潘郎歸去來。
風格孤高又國香,故教小雪發新妝。修行嗟我無功力,卻使天魔入道場。晨起千林臘雪新,數枝云夢澤南春。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