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寒雨連天夜入湖,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寒雨連天夜入湖,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其一:冷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獨自面對著楚山離愁無限。到了洛陽,如果洛陽親友問起我來,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那樣晶瑩純潔!其二:丹陽城南秋云籠罩著江海邊,丹陽城北層云深處暮靄沉沉。在高樓上設宴為你送別,連酒也不能讓我沉醉,只有那寒江中的明月照我孤寂的心。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孤:獨自,孤單一人。
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丹陽:在今江蘇省丹陽市,當時是沿江的重要渡口。秋海陰:秋天的海邊天色陰沉。楚云深:楚地的云層濃密。
此詩大約作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齡出為江寧(今南京市)丞時。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任所,辛漸是他的朋友,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在芙蓉樓為他餞行時,王昌齡寫下了這兩首送別詩。
這兩首詩是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主旨既有送別友人的不舍,更有對自身品格的堅守。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將情感與意象完美融合。在文學史上,展現了王昌齡詩歌的獨特風格和藝術成就,對后世送別詩創作有一定影響。
門當水郭隱湖灣,秋憲家林自愛閒。
偶出總經騷客地,端居能鎮道場山。
座參奇石聆深語,酒對禪僧發靜顏。
頓使嶺南歸思緩,刺船仍約畫溪還。
長門渡隘浪成堆,
欲進船時霧不開。
多謝東風與吹垢,
兩邊無數好山來。
江湖何處定風波,萬里沖寒練影過。
夜色低迷青海月,曉霜暗度玉津河。
羽毛高潔邊塵遠,心跡分明別緒多。
寄語天涯羈旅客,鷗盟鶴夢未蹉跎。
天地乾坤無可寄,
飄然海國全其身。
于今天命誠如此,
不負朱家一偉人。
開到黃花秋老,涼風吹過妝樓。云鬟宮樣罷梳頭。綺窗無個事,曉日上簾鉤。
細檢瓜瓤菜葉,愛聽絡緯聲幽。持來素手慢凝眸。想因觀物化,應不解悲秋。
瑤臺十二玉闌干,
夜半天階下紫鸞。
說是仙人君不信,
空留秋色滿山寒。
麗句清言繼風雅,
手開云漢煥天章。
珠璣散落佳山水,
奕世人薰一瓣香。
門掩翠環魚鎖。繡帷香籠篝火。
蟲語怨清秋,簾外紫桐花亸。
愁我。愁我。伴個影兒深坐。
爍爍異珠寶,靈蛇讓其光。
君從何所得,懷袖登我堂。
望見不待言,精采非尋常。
避席下再拜,賀君福休祥。
君今有此寶,照耀無邊方。
入春經九日,此日始名春。凍宿荄微動,春遲綠未勻。
行廚羹菜甲,續食薦盤辛。寄問樓頭望,偏誰憶遠人。
春色何遲莫,客心殊郁陶。停鑣投野館,撥火煮村醪。
細雨釀花氣,凄風屯土膏。自憐同候雁,歲歲北行勞。
酒罷悠揚醉興。茶烹喚起醒魂。
卻嫌仙劑點甘辛。沖破龍團氣韻。
金鼎清泉乍瀉,香沈微惜芳熏。
玉人歌斷恨輕分。歡意厭厭未盡。
靈鼉一鼓振潮音,征夢迢遙枕畔聞。
語斷頻伽天正曉,松風吹散滿山云。
百轉回腸不勝愁,芝蘭同氣渺難求。相思寸寸心焦灼,到死成灰始罷休。
薄命飄搖瘦骨支,炎涼翻覆竟如斯。可憐一度秋風后,便是拋恩撒手時。
和氣相依德可稱,抱衾暖席更難能。平明一覺風流夢,縱有歡腸已似冰。
黃昏堂上冷風侵,血淚垂乾瘦不禁。此后分明難再見,暗中忖度已灰心。
江邊舊亭子,招屈改光風。
揭扁名雖異,懷人意則同。
一篇漁父問,千古大夫忠。
酒盡琴猶鼓,幽蘭曲未終。
峨眉一簇曲江邊,樓枕江開別一天。
片石常懷仙磊落,殘樽孤負月嬋娟。
登臨莫惜非吾土,景物還應似昔年。
記得來時山色暝,疏鐘打破翠螺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