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
石溪流已亂,苔徑人漸微。
日暮東林下,山僧還獨歸。
昔為廬峰意,況與遠公違。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會尋名山去,豈復望清輝。
石溪流已亂,苔徑人漸微。
日暮東林下,山僧還獨歸。
昔為廬峰意,況與遠公違。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會尋名山去,豈復望清輝。
石間溪流已水流紊亂,長滿青苔的小徑上行人漸漸稀少。傍晚時分在東林寺下,山僧獨自歸去。昔日就有前往廬山的心意,何況如今與遠公分別。修道之人內心喜愛寂寞,世間卻多是是非非。我會去尋覓名山,哪里還會期望塵世的清光。
東林:指東林寺。廉上人:一位僧人。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微:稀少。
遠公:東晉高僧慧遠,曾在廬山建東林寺。
道性:指修道者的性情。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與廉上人相識,在廉上人歸廬山時有感而發。當時社會或許存在諸多紛擾,詩人向往像廬山這樣的清凈之地,追求精神上的超脫。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廬山的向往和對修道生活的追求。其突出特點是意境清幽,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對精神世界的探索。
繡衣使者舊同年,文采聲華眾所傳。出憲遠巡三晉地,行囊不貯一文錢。銜杯彼此俱成醉,上馬東西各舉鞭。明日五攢山下路,不堪回首思茫然。
風掠篷窗兩鬢秋,生涯無歲不扁舟。吟詩本欲相消遣,及到吟成字字愁。
長夜氣始凄,木棉被重裘。端坐思古人,寒燈耿悠悠。是時病初間,背汗仍未收。學業坐妨奪,田蕪廢鋤耰。高堂有老親,遍身無完紬。丈夫庇四海,而以俯仰憂。口腹非所營,水菽吾當求。明旦理黃犢,進我南岡舟。
弟兄遙想頌椒盤,應望天涯憶歲寒。歸雁紛紛空北向,更無一字寄平安。
椷書勞爾寄衡門,知在城西訶子園。我自天涯頻借問,幾人遷客似虞翻。
煙凄古戍晚楓丹,水咽平沙塞草寒。邊馬正肥生事易,漢師已老撤防難。雄藩自古推三晉,壯略何人繼一韓。聞道圣明宵旰切,封關或可恃泥丸。
嬉犬農家宅,觀魚駱橐巔。紅塵冰霰濕,白草勁風殘。馬踏山頭雪,身登云外天。云天風雪上,一對碧湖仙。
學省周旋地,三朝四紀中。同聽對床雨,共詠舞雩風。少日借千佛,殘年獨兩翁。那知有存沒,老淚落新宮。
江之水,清且漣,明如鏡,直如弦。青驄系著江邊樹,繡衣考績朝天去。津人伐鼓送樓船,十丈云帆南斗邊。鯨波帖帖風不起,使君之心有如水。激濁揚清振綱紀,萬歲千秋報天子。
朝出亂帆前,暮落千山后。十日溯春流,未離清濟口。憶初辭里門,不謂行當久。方舟得舊知,春風共尊酒。
攜幼入我室,羸馬脫歸鞅。頓忘塵俗喧,地幽無外想。沮溺將并耕,荷筱亦長往。日上松陰清,雨過菊苗長。琴書聊可親,但覺此心廣。力田躬荷鋤,庶以除蓁莽。
枯篁漠漠吹北風,黃河水流凝不通。大孫手持白鸞尾,掃盡琪花舞碧空。昆山玉碎瓊樓裂,老龍起舞驚明月。應是游魂不覺寒,醉吟紙帳春云熱。東家嬌娘厭桃李,學繡宮花鎖窗里。冷袖擎來欲細觀,隔簾火氣催成水。
七十二峰列翠屏,唐松漢柏入眸青。輕車一日馳千里,不及騎驢細雨行。化石千年目未瞑,將軍墳上草青青。可憐空據雄關險,獨木焉支大廈傾!嘉陵驛路兩悠悠,人物山川古利州。恰似北翔回首處,客來爭睹鳳凰樓。煌煌權勢付煙云,萬歲聲中已化塵。留此“真容”成底用?由人指點議紛紛。臨表無言心欲泣,中宵燈火猶傳檄。今來剩此一通碑,佇聽灘聲似嘆息。漢王山上西風急,十萬貔貅擁戰旗。一頁風云今不在,偶聞農舍午時雞。墓草青青桂木蒼,二千年尚發幽香。為君盡瘁酬三顧,辜負南陽舊草堂。未盡雄才嘆此章,織絲殖谷勸農桑。蜀民縱不怨征伐,國弱民疲大計亡。紅氍毹上識雄豪,神武英年白戰袍。于今剩此一抔土,碧水青山慰寂寥。我亦飄零至絕域,凄惶曾下萬行泣。思君絲路鑿空蒙,獵獵旗飛漠風疾!
陰風吹黃蒿,挽歌度秋水。車馬卻歸城,孤墳月明里。
問路林間子,茫然指萬峰。流云山腳下,失徑木叢中。聽有琴泉響,尋無石棧通。深柴吠一犬,渺渺認村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