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山溪
樓橫北固,盡日厭厭雨。欸乃數聲歌,但渺漠、江山煙樹。寂寥風物,三五過元宵,尋柳眼,覓花英,春色知何處。
落梅嗚咽,吹徹江城暮。脈脈數飛鴻,杳歸期、東風凝佇。長安不見,烽起夕陽間,魂欲斷、酒初醒,獨下危梯去。
樓橫北固,盡日厭厭雨。欸乃數聲歌,但渺漠、江山煙樹。寂寥風物,三五過元宵,尋柳眼,覓花英,春色知何處。
落梅嗚咽,吹徹江城暮。脈脈數飛鴻,杳歸期、東風凝佇。長安不見,烽起夕陽間,魂欲斷、酒初醒,獨下危梯去。
北固樓上橫立,整日里細雨綿綿令人煩悶。忽然傳來幾聲搖櫓的漁歌,只見那江山煙樹一片渺茫。節日的風物寂寞冷清,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尋覓柳芽和花朵,卻不知春色在哪里。落梅曲聲嗚咽,一直吹到江城日暮。含情凝望空中飛鴻,歸期杳無,在東風中癡癡佇立。望不見京城,夕陽下烽火燃起,我魂兒欲斷,酒剛醒,獨自走下高梯離去。
北固: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北。
厭厭:同“懨懨”,精神不振的樣子。
欸乃:象聲詞,搖櫓聲。
渺漠:渺茫廣遠。
柳眼:早春時柳樹初生的芽,好像人的睡眼初展。
花英:花。
落梅: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江城:指鎮江。
脈脈:含情凝視的樣子。
長安:借指京城。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詞中“長安不見,烽起夕陽間”推測,可能創作于國家局勢動蕩時期,詞人在鎮江一帶,看到烽火,引發對京城的思念和對時局的擔憂。
這首詞主旨是抒發詞人的孤寂、思鄉及憂國之情。其特點是景中含情,意境幽遠。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著名,但展現了詞人較高的藝術技巧和情感表達能力。
蜀道山尖上似天,謙河雪片大如綿。兵塵澒洞七千里,音信消沉十一年。馬上相逢有今日,鏡中驚嘆各華顛。幾時收拾田園了,風雨燈窗共醉眠。
風篁嶺頭西日暉,青龍港口新月微。放船過去還早在,待取一通夜歌歸。
縈回作舞下煙霄,滿地光铓混凸凹。虛幌夜寒疑月彩,疏林曉粲誤梅梢。遠懷戴隱終須訪,高擁袁門未易敲。好是碧天云散后,銀蟾皎潔兩相交。
十日溪中舟,格格響溪石。孤篷過鳴雨,忽失沙上脊。
莫怪黃河來積石,又疑弱水隔昆崙。若嫌古記難全信,他日君歸與細言。未甘海上乘桴去,猶托隆中竟日眠。努力英雄樹功業,鄙夫洗耳太平年。紅旂白羽尚紛紛,渭北洮河十萬軍。歷覽山川窮勝負,朝廷肯棄奉春君。
有侄有侄兮出幼齒,筋骨充緊兮目光如水。重城忽隳兮風塵起,掠爾家兮驅爾以徙。短戈揮兮白刃指,母不得將兮父不得子。攔道長號兮衣載褫,山路夜行兮泥沒其趾。汝書在床兮庭有遺履,汝歸何時兮而拘于彼。月光明明兮在地,鴻鵠之飛可以乘汝兮,盍歸來兮故里。
千里同為客,驚心節序催。遙思故園菊,今日為誰開。
斂墻縮地保鄰歡,巧作規模不見慳。初轉層梯心似隘,一開窗了便寬閑。
出門大江橫,銀濤數千頃。仙子御輕飆,環佩搖虛影。中宵月無光,天地冰壺凈。輕盈何所之?飛夢西湖冷。
逝將歸舊林,復此別知音。綰魚慚分薄,解劍感交深。目送三河使,身分十畝吟。從茲一相失,長嘆隔飛沉。
千載詩痕,總還似、淡墨洇愁無跡。惟記星靨當時,紅簫伴歸楫。過盡了、梅邊歲月,漫輕把、冷禽招得。壓酒風懷,吹香道曲,都付寥寂。悵今古、詞客多情,甚流水、無情送詞客。空寫一堤殘夢,蕩荒煙如冪。嗟故柳、清寒自忍,向劫塵、渺渺梳碧。轉恨明日丹青,更誰追惜。
昔賢云清音,不在絲與竹。何似奏鈞天,夜半應空谷。
為別東華己四朝,老來孤跡更虛飄。身隨化國天中日,夢落扁舟海上潮。布散群鷗臨杜墅,文成儀鳳協虞韶。三臺合與薇垣近,夜夜神光燭上杓。
衣缽傳家子及孫,蓬萊宮闕又迎新。登壇仗劍披犀甲,縷玉鑲金飾鳳裙。呼萬歲,祝千春,蒼生瘦骨太伶仃。仙家辟谷非關餓,日食神芝四五莖。
夜涼起南軒,梧風時澹蕩。疏雨滴階除,復濺池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