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貽崔六琪華
恍惚登高嶺,裴回看落日。遙想仲長園,如親幼安室。
春渚菖蒲登,山中撥谷鳴。相思不道遠,太息未知情。
意君來此地,時復疏林薄。中夜掃閑門,迎晨閉菌閣。
屣履清池上,家童奉信歸。憂隨落花散,目送歸云飛。
故交在天末,心知復千里。無人暫往來,獨作中林士。
恍惚登高嶺,裴回看落日。遙想仲長園,如親幼安室。
春渚菖蒲登,山中撥谷鳴。相思不道遠,太息未知情。
意君來此地,時復疏林薄。中夜掃閑門,迎晨閉菌閣。
屣履清池上,家童奉信歸。憂隨落花散,目送歸云飛。
故交在天末,心知復千里。無人暫往來,獨作中林士。
恍惚間登上高峻山嶺,徘徊著看那夕陽西沉。遙想著仲長統的園林,就如同親身到了管寧的居室。春天水洲上菖蒲生長,山中傳來撥谷鳥的啼鳴。相思之情不顧路途遙遠,嘆息著對方卻不知我的心意。猜想你來到這里,時常漫步在稀疏的樹林草叢間。半夜清掃閑置的門庭,清晨關閉像菌閣般的屋子。穿著鞋子在清池邊漫步,家童帶著你的書信歸來。憂愁隨落花飄散,目光追隨著歸云遠去。老朋友遠在天邊,心里明白相隔又有千里。沒有人暫時來往來往,我獨自做這林中之人。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這里有恍然、仿佛之意。
裴回:同“徘徊”,來回地走。
仲長園:仲長統是東漢末年哲學家、政論家,這里借指崔六琪華的居所。
幼安室:幼安是管寧的字,管寧是三國時期著名隱士,這里也借指崔六琪華的住處。
菖蒲:一種水生植物。
撥谷:鳥名,即布谷鳥。
太息:嘆息。
林薄:交錯叢生的草木。
菌閣:形如菌狀的樓閣。
屣履:拖著鞋子走路。
天末:天邊。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身處山林之中,與友人崔六琪華分離。當時詩人可能過著隱居生活,在山中觸景生情,思念遠方友人,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友人的思念和自身的孤寂。其突出特點是將自然景色與情感抒發巧妙融合,借景抒情。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著名,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對隱居生活的感悟。
老民無一事,終日臥柴扉。
鑿沼觀魚樂,鉤簾待燕歸。
架高藤葉密,土潤藥苗肥。
休退真吾分,無心學息機。
高誼有吾子,窮交良在斯。不辭千里棹,來赴十年期。
杜若山中佩,梅花隴畔枝。可堪相訪處,興盡子猷時。
岐路滿天下,君行思轉多。到來失相見,別去感如何。
日月淹愁病,云山阻笑歌。此時憶良友,真自愧蹉跎。
海內文章士,登壇有二朱。得徐洵連璧,友陸況冰壺。
我亦有心者,同聲幸不孤。暫隨明月夜,將夢到西湖。
仰瞻山斗快平生,卿月升華分外明。
手版趨隅叨末座,口碑載道聽歌聲。
文能訓俗關經濟,詩到名家本性情。
法曲陽春知寡和,強調唇舌費吟成。
庾山高入云,章水清見骨。山高晚宜梅,水清寒浸月。
美人天一方,云煙妙空闊。帶月簪梅花,獨起舞殘雪。
槎牙兩榕木,偃蹇江之濆。雖緣擁腫廢,幸免尋斧斤。
東家不鳴雁,喑默存其神。事固不一概,雁烹木長春。
連云峙華屋,東隅滿荊棘。延緣耗地利,狼藉窺空壁。
一朝火燎原,根枝蕩無跡。蔓除亦可喜,火烈憂轉劇。
騎獵似為業,養鷹如養兒。人言鷹玩兔,主翁鼎鑊之。
玩兔信不忠,九死固其宜。萬一疑似間,群鷹驚欲飛。
世途倚伏都無定,塵網牽纏卒未休。
禍福回還車轉轂,榮枯反覆手藏鉤。
龜靈未免刳腸患,馬失應無折足憂。
不信君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
暖律還吹嶺上梅,數枝先發日徘徊。
苔封曲徑無人到,付與春風自在開。
宋家天子朝元閣,西去荒涼舊路微。
旅夢亂隨蝴蝶散,游魂潛逐杜鵑飛。
金輿玉輦無蹤跡,荊棘銅駝有是非。
舉目山河增感慨,冷猿秋雁不勝悲。
蕭然丈室老瞿曇,嵇嫩非徒七不堪。祇合當門書?字,有時隔牖覓雞談。
人情但自看云習,世味都輸食蓼甘。強把一樽排萬慮,乍欣卯飲得微酣。
百劫茫茫剩此軀,鏡中那復識今吾。科頭晏起真供狀,挑耳勘書古畫圖。
日歷久忘新晦朔,煙蓑長憶舊江湖。小車洛下無人問,牛馬相遭總任呼。
山經海錄盡無稽,遣悶時還一卷攜。漸愛負暄知老境,稍從習靜見天倪。
秋花自嫵供憑檻,寒菜能香促灌畦。未必墻東容避世,扁舟何處武陵溪。
已分高軒絕往還,深居何事復相關。打門詩債從人索,倚壁筇枝對我閑。
諫草糊窗經斷爛,誥綾裝帖喜斕斑。臥游恣看蓬壺景,一角猶余馬遠山。
罪己綸言遍九州,桑榆雖晚尚堪收。
下山東詔爭扶聽,讀奉天書有淚流。
加霍嫖姚冠軍號,拜車丞相富民侯。
崆峒麥熟無人刈,何日王師且少休。
息夫人看終不言,黃四娘家撲滿軒。
柳綿團馬?如意,梅影啼禽冷徹魂。
云中任逐淮南犬,腐草寧歸湞峽猿。
百舌珊瑚不稱意,凋傷浪為呼煩冤。
木棉花落絮飛初,歌舞岡前夜雨馀。
閣道鸞聲都寂莫,市樓蜃氣亦空虛。
騎羊漫詡仙人鶴,驅鱷難除海大魚。
獨有十三行外柳,重重深護畫樓居。
姑自厭粱肉,
妾自甘藜藿。
何為不仁鳥,
聲聲謂姑惡。
石漏搖空一片天,月巖之號古相傳。
孤輪高潔誰為比,老樹婆娑亦宛然。
山礙不容千里見,崖侵常蝕二分偏。
故知偽物誰叨冒,終竟天教不十全。
三十六灣斑竹林,
船窗落日風森森。
拈毫欲問倪高士,
如此丹青何處尋。
禪榻寒衣半化緇,曰歸何意尚秋期。
候門稚子憨猶昔,倚枕勞人恍更疑。
墻荔耐霜仍宛宛,瓶花同病故垂垂。
從今要覓安心術,肯遣新愁上瘦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