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鄭立之少參閩藩
三山南去入煙霞,傍馬春光豈覺賒。
黃鳥聲中饒別思,鷓鴣詞后艷才華。
六曹選望須參省,十載懷親恰過家。
誰遣疏慵繼芳躅,祇應慚愧夏官衙。
三山南去入煙霞,傍馬春光豈覺賒。
黃鳥聲中饒別思,鷓鴣詞后艷才華。
六曹選望須參省,十載懷親恰過家。
誰遣疏慵繼芳躅,祇應慚愧夏官衙。
您往南前往三山,那里好似進入了煙霞縹緲之境,身旁春光相伴,也不覺得路途遙遠。在黃鳥的啼鳴聲中,滿是離別的思緒,您在《鷓鴣詞》后盡顯才華。在六部中您聲望頗高,理應參與重要政務,您十年懷親,如今正好回家看看。是誰讓我這懶散之人去追隨您的美好足跡,我只應在夏官衙中感到慚愧。
少參:官名,明代布政使司的左、右參政。閩藩:指福建布政使司。
三山:福州的別稱。
賒:遠。
饒:多。
六曹:即六部,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選望:被選拔者的聲望。參省:參與審察。
疏慵:懶散。芳躅:美好的足跡。
夏官衙:兵部衙門,明代兵部別稱夏官。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題可知是詩人送別鄭立之去福建任職時所作。當時友人即將前往福建擔任少參之職,詩人有感而發寫下此詩。可能當時社會處于相對穩定時期,官員的任免和調動較為常見。詩人與友人關系較好,對友人的離去既有不舍,又為其感到高興。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鄭立之去福建任職。其突出特點是將離別之情與對友人的贊賞、牽掛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語言典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交往和情感表達。
連年走遐方,所至若郵傳。未論道艱阻,先問米貴賤。賊勢來未已,行役我已倦。解鞍憩空館,敢嘆此異縣。清泉上短綆,一洗塵垢面。瘴癘非不深,美醞良可戀。
二十年前在濮陽,賓筵留我共飛觴。當時進士衣如雪,今日郎官鬢有霜。吏役可堪巡堰埭,軍城猶喜接封疆。能來界首相期否,堤上依依柳漸黃。
山田錯落似旋裙,溪淺無梁走石墩。雜草碧蘿生敗砌,疏林翠竹漫孤村。魚翻微浪避人影,鳥踏圓沙印爪痕。忽見依崖紅濕處,吹煙裊裊向黃昏。
煙含水一勺,風送舟一芥。蒼茫棹入丹青里,四山若甕覺天隘。雨飛浥翠幾時收,蹴波好作逍遙游。縈回水盡遠山罅,杳渺澄嵐天外流。故人慷慨船頭立,笑指湖山佐談劇。水涯鷗鷺總無心,迅翮點破風篁碧。泊舟隱隱見茅亭,他年小駐可重經?朋侶后約知底處,此時逸樂且忘形。蒼巖濺沫驚飛瀑,仄徑尋幽披草木。紫藤牽裾動詩腸,林濤洗耳疑琴曲。蔡子魂,孟公魄,化為顥氣何淋漓。爾來山水有更迭,蔡之弦歌,孟之文字,長與元精塞四涯。滿眼風光不可掬,雨冥岸迥覺船移。我來吊古徒為爾,悵然歸去意遲遲。
處世真猶上瀨船,紛紛人事浩無邊。就中亦有清閒者,醉即高歌倦即眠。
博士齋居蕓草香,青編不復蠹魚傷。能窮腹里書三篋,敢望身前笏滿床。雨屋篝燈驚鶴夢,月窗展卷澹螢光。孔門休用平生學,綠發應須佐世康。
中夜居庸北,蒼茫見帝星。翠華煙漠漠,沙草月熒熒。象緯尊南極,鯤鵬返北溟。感恩馀老象,粉骨向心亭。
出世隨方閱歲華,曾承內旨賜袈裟。安禪舊對江干樹,卓錫初停海畔槎。花應潮音常作雨,日蒸龍氣稍成霞。吾家亦近蓬瀛島,白社歸來路未賒。
兩兩三三聽事人,陶然都是醉鄉民。黃昏點鼓移舟去,揚子灣頭月似銀。
貧富限世分,高下莫均一。富者詫潤屋,馀潤及銘筆。貧非止赤身,裸死至無堲。茍云可操致,智士豈無術。冥然觀無物,二者何得失。
聯翩宮錦蔽韋韝,天馬峰駝貢不休。導引頻勞典屬國,論封先數大長秋。中朝斷絀王恢議,漠北能無結贊謀。三輔漁陽知最切,莫容烽火動神州。
月涴酒襟,燈飄吟鬢,西窗無限清話。寂寥塵海客,俯仰悲歌者。支離夢痕自寫。最堪憐、故京游冶。鉛槧生涯,青氈情味,猶是少年也。歸舟布帆誰借。指荒波雁外,流恨無罅。杜陵家國淚,太息江河下。尊前一抹滄桑影,剩半壁江山如畫。離笛惹,驚心又,魚龍變化。
閣晚飆初歇,池萍水不漪。眾禽鳴未定,獨鶴宿常遲。無悶杯仍酌,多眠枕屢欹。黃梅時節里,常是雨絲絲。
揚子江頭春水動,三茅洞里碧桃開。道人不問天南北,夜半月明騎鶴來。
僧懶開門見客遲,空林流水日斜時。欲留詩句知曾過,我后來看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