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雜詠二十首 其五
橫路枯松掛古藤,
幾年踏雪到來曾。
偶看虎跡間人跡,
知是長眉赤腳僧。
橫路枯松掛古藤,
幾年踏雪到來曾。
偶看虎跡間人跡,
知是長眉赤腳僧。
橫著的路上枯松上掛著古老的藤蔓,幾年前我曾踏著雪來過這里。偶然看到老虎的足跡夾雜著人的足跡,便知道那是長眉赤腳的僧人留下的。
橫路:橫著的路。
長眉赤腳僧:指修行的僧人,長眉是其形象特征,赤腳體現(xiàn)其修行的清苦。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不詳,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在踏雪入山游玩時,被深山景色所吸引,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此詩。當時詩人或許在追求一種遠離塵世的寧靜,于深山探尋別樣的體驗。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深山奇景,突出深山的清幽與神秘。其特點是用簡潔語言勾勒畫面,充滿生活趣味。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展現(xiàn)了詩人獨特的觀察力和對自然的熱愛。
赤身猶干固,禿節(jié)尚毛垂。木也乃如此,人焉胡可窺。
春燕呢喃唱自由,綠煙風雨過重樓。十年數(shù)蟹民如蟻,千古一凰士作牛。颯颯香山紅葉落,凄凄武水白云浮。嶺南徹夜新歌奏,喜插桃花醉大甌。
白簡當年疏,真無愧古人。舉朝回氣色,中貴失精神。日月流言事,風霜敢諫身。向來馀萬死,此去有孤臣。別地荊榛滿,之官橘柚新。濤驅(qū)千嶂雪,花散萬家春。任俠非凌守,虛懷欲近民。臨岐繞朝策,為爾重沾巾。
漏殘休更問銅壺,自視平生分已踰。每嘆奔馳非得計,只知靜退是良圖。耽詩況味今雖在,愛酒情懷近已無。詔比二疏吾豈敢,或言出處亦相符。
翁媼同圍老瓦盆,倒篘新酒雜清渾。枧南枧北皆春社,且放烏犍臥晏溫。
鰲峰獨立障中流,彈壓江南十九州。檻外魚龍時變化,巖前松桂自春秋。煙波浩蕩聞漁笛,臺閣參差識蜃樓。此去蓬萊知不遠,天風吹上木蘭舟。
海棠花發(fā)過春寒,花上禽啼宿雨乾。雙雙不惜頭俱白,猶向東風弄羽翰。
不見平湖叟,逍遙□步陽。煙波迷舊釣,鷗鷺起晨光。矩棹何年別,孤吟此夜長。春明重翹首,才薄愧榆揚。
中原急遣戍,南服失屏藩。羽檄連畿輔,樓船控海門。養(yǎng)癰歲月久,發(fā)難風塵昏。屬望登壇者,當懷明主恩。
馬氏之先龍作友,萬里長途一日走。驊騮騄駬是其孫,渥洼大澤稱靈藪。生來乾甫何奔騰,霜蹄汗血氣憑陵。西涉流沙晷未昃,北經(jīng)瀚海踏層冰。雄心勃窣未能已,更過蒼梧飲郁水。都閫黃公伯樂儔,一見嘆息不能止。秣以香芻覆以衣,千金價重傾都市。乾甫乾甫須努力,勿負當年知己識。邇來邊塞盛風塵,橫行莫避陰山黑。
歲聿云暮,雨雪載涂,君辭璧水將焉徂。片帆縹緲過柬吳,東吳勿盤桓,急歸為問安。
金陵方物上樓船,州縣流傳則例錢。圣主戎衣無盜賊,山東河道避冰鮮。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與君攜手上巒坡,多少塵襟盡刮磨。一鳥橫邊秋靄淡,片云歸處夕陽多。潮來萬里翻明練,山簇千峰列翠螺。此地不堪歸去早,欠看明月漲金波。杖藜無事歷危坡,一片清寒鏡面磨。極目盡時知水闊,置身高處見秋多。此時不著登山屐,到處還成測海螺。遙想高人閑物外,故應不與世同波。
遺編文字費追尋,誰識當年烈士心。欲向南山移鐵案,看憑健筆寫冤禽。魯戈回日情何切,楚些招魂力敢任。東望茫茫橫大海,孤燈想見照宵深。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