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李清照,作為次和苗公留詩第十首呈教
便有騷人避亂臺,歸來堂主肯歸來。
八千里路邦家女,十萬卷書寇盜柴。
金石文章傳后序,詩詞要領見真才。
倉皇北宋成南宋,誰寫征遷寸寸埃。
便有騷人避亂臺,歸來堂主肯歸來。
八千里路邦家女,十萬卷書寇盜柴。
金石文章傳后序,詩詞要領見真才。
倉皇北宋成南宋,誰寫征遷寸寸埃。
于是便有文人避亂的地方,歸來堂的主人李清照是否愿意歸來呢?她是歷經八千里奔波的愛國女子,而那十萬卷藏書卻被賊寇當作柴火燒毀。她的金石研究文章有《金石錄后序》流傳,從詩詞中能看出她真正的才華。北宋倉促滅亡變成南宋,誰能寫出這遷徙途中的點點滴滴呢。
騷人:指詩人、文人。
歸來堂主: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其書房名歸來堂,這里指李清照。
邦家女:指心系國家的女子。
寇盜柴:金兵入侵,李清照夫婦多年收集的金石書畫等文物在戰亂中大多散失,這里說被賊寇當作柴火燒毀是一種形象說法。
金石文章傳后序:指李清照為《金石錄》所作的《金石錄后序》。
征遷:指北宋滅亡后人們的遷徙流亡。
此詩可能創作于對李清照的文學成就和人生經歷進行深入研究和感慨的情境下。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經歷了國家的動蕩和個人命運的起伏,其作品在后世影響深遠。作者可能是在和苗公唱和的過程中,以詩表達對李清照的敬意和對那段歷史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詠嘆李清照,突出了她在動蕩時代的經歷和文學才華。特點是將李清照的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相結合,展現出宏大的歷史視野。在文學史上,此詩從側面反映了后人對李清照的重視和研究。
我愛西湖好,何時此一行。六橋明月夜,花底畫船橫。
水心文印雖傳嫡,青出于藍自一家。尚意祥麟來泰畤,安知怪鵩集長沙。忤因宮妾頭無發,去為將軍手污靴。他日史官如立傳,先書氣節后詞華。吳兢史法蔡邕碑,每嘆斯文尚在茲。老奪故交堪痛惜,晚徵集序未遑為。單傳骨髓惟吾子,空嘔心肝向阿誰。道遠束芻攜不去,覆翻遺墨豈勝悲。
負荷偏宜重,經綸別有源。雪山真將相,赤壁再乾坤。奄忽人千古,凄涼月一痕。世無生仲達,好手未須論。
淮泗云空苜蓿齊,圉人牽出踏青泥。金輿不戀西池賞,虛負天寒十二蹄。
我家南山下,茅屋枕溪曲。白頭每思歸,此愿何時足。敗壁懸素琴,荒庭暗棋局。天道恒好還,世事如轉燭。寧知若木景,不返扶桑旭。
閉戶春寒燕子前,寥寥孤坐掩殘編。中年心事誰復識,南院故人殊可憐。隔歲相思詩在篋,清秋憶共夜譚禪。交游疏遠身多病,莫笑當時孟浩然。
并門連歲不年豐,證父攘羊禮義空。既倒狂瀾扶不起,直須急手建庠宮。
平湖柳外歌吹,折損一池憔悴。斂夢舞依依,直喚千絲媚。更把淺情斟,擬共東風醉。看郁郁、幾回新翠。染寂寂、三分心碎。冷月寒川,煙波暗草,不堪負了人間淚。借問畫眉時,可有君來繪?
濩落長途賦遠游,青帆馳載出河洲。雙龍吐霧蓮花合,片鹢乘風竹箭流。搦管東南空大澤,飛旌西北近神州。酬知一寸將何事,日夜薇垣望斗牛。
骯臟老張鎬,寂寞窮黔婁。古人日已遠,此意誰復酬。墨翟突不黔,仲尼轍環周。豈為一身計,實懷四海憂。沮溺但躬耕,吾豈斯人儔。有酒且徑醉,無酒不必求。
野水擬沅湘。菖蒲節、數到端陽。其詞其意無馀地,都成激烈,更吾名字,著彼衣裳。舉目醉人鄉。焉忍此、終去懷王。一生癡氣多君種,何妨有恨,縱人不吊,且濯滄浪。
我愛張家好亭子,滿園林竹夏凄凄。沾花細雨飄窗里,映日輕雷過檻西。巳拚習池多樂事,況逢光祿有新題。朝回會與金蘭約,走馬攜壺到碧蹊。
巴舷吳榜簇江干,市儈村倡半倚灘。系籍慣豗鄉閥閱,投單例辦敝衣冠。女兒編竹成長纜,乞子施竿覓剩盤。小釜群炊如候代,奚奴亭午未朝餐。
非仙何必白云居,丈室淩霄亦自如。東望鹽池迷曉霧,西連市井接平蕪。春風駘蕩千山潤,春雨霏微萬物蘇。王粲登樓宜作賦,神京不見最愁予。
百斛明珠價莫加,高樓投璧璧無瑕,臨春不死胭脂井。又逐降王上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