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百一詩 其十三
齊后厭佛士,甘與鮒鯢居。
狐咺行哭諫,陳斧斮東閭。
囹圄系鸞鳳,珩璜帶猿狙。
燕兵一旦至,國象成剝廬。
達生走奔綏,觸子馳亡車。
遂令爽鳩樂,鞠為草莽墟。
麋鹿游蘇臺,不獨傷子胥。
齊后厭佛士,甘與鮒鯢居。
狐咺行哭諫,陳斧斮東閭。
囹圄系鸞鳳,珩璜帶猿狙。
燕兵一旦至,國象成剝廬。
達生走奔綏,觸子馳亡車。
遂令爽鳩樂,鞠為草莽墟。
麋鹿游蘇臺,不獨傷子胥。
齊湣王厭惡賢士,甘愿與小人在一起。狐咺哭著去勸諫,卻被齊王在東閭用斧斬殺。監獄里關押著賢才,小人卻佩著美玉。燕國的軍隊一旦打來,齊國的國運就像剝蝕的房屋。達生逃到了奔綏,觸子棄車而逃。于是讓往昔的歡樂,變成了荒草叢生的廢墟。麋鹿在姑蘇臺上游蕩,不只是伍子胥會為此傷心。
齊后:指齊湣王。
鮒鯢:比喻小人。
狐咺:戰國時齊國諫臣。
斮:砍殺。
囹圄:監獄。
珩璜:美玉,這里指小人佩玉。
猿狙:比喻小人。
剝廬:《易經》卦名,象征國家破敗。
達生、觸子:均為齊國將領。
爽鳩:傳說中掌管齊國的神,這里代指齊國昔日的歡樂。
鞠:盡,全。
蘇臺:姑蘇臺,在今江蘇蘇州。
子胥:伍子胥,春秋時吳國大臣,因勸諫吳王夫差而被殺。
這首詩創作的具體時間不詳。可能是詩人看到當時社會賢才不得重用、小人當道的現象,聯想到歷史上齊國因君主昏庸導致國家滅亡的故事,借古諷今,抒發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憂慮。
此詩主旨是借齊國滅亡的歷史教訓,批判統治者不辨賢愚、親佞遠賢的行為。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貼切,以古喻今。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和關注。
雨拭遙山碧,云連夕照黃。新秋多少好風光。未免有情難遣,是離腸。
信隔紅墻遠,愁憐獨夜長。終朝相看只尋常。不道個人去后,便凄涼。
雙喜鵲,幾報歸期渾錯。盡做舊愁都忘卻,新愁何處著? 瘦雪一痕墻角,青子已妝殘萼。不道枝頭無可落,東風猶作惡。
衰柳疏疏苔滿地。十二闌干,故國三千里。南去北來人老矣。短亭依舊殘陽里。 紫蟹黃柑真解事。似倩西風、勸我歸歟未。王粲登臨寥落際。雁飛不斷天連水。
白云孤映遙山碧。碧山遙映孤云白。樓倚一天秋。秋天一倚樓。 斷腸隨雁斷。斷雁隨腸斷。來雁與書回。回書與雁來。
客愁楓葉秋江隔。隔江秋葉楓愁客。行遠望高城,城高望遠行。 故人新恨苦。苦恨新人故。斜日晚啼鴉。鴉啼晚日斜。
瓊枝瑤月。簾卷黃金闕。宮鬢蛾兒雙翠葉。點綴離南鬧雪。 東風扇影低還。紅云不隔天顏。夜夜華燈萬樹,年年碧海三山。
斷腸人恨馀香換。換香馀恨人腸斷。塵暗鎖窗春。春窗鎖暗塵。 小花檐月曉。曉月檐花小。屏掩半山青。青山半掩屏。
淡煙疏雨新秋。不禁愁。記得青簾江上、酒家樓。 人不住。花無語。水空流。只有一雙檣燕、肯相留。
庭梧葉密未驚秋。風雨瀟瀟特地愁。愁緒如絲無盡頭。思悠悠。悵望王孫空倚樓。
正西山、雨過弄晴景,竹屋貫斜暉。問誰將千斛,霏瑛落屑,吹上花枝。風外青鞋未熟,鼻觀已先知。撓損江南客,詩面難肥。 兩句林邊傾蓋,笑化工開落,尤甚兒嬉。嘆額黃人去,還是隔年期。渺飛魂、憑誰招取,賴故人、沈水煮花瓷。猶堪待,嶺梅開后,一戰雄雌。
隈巖側。怪生小院香來別。香來別。嫩黃細細,商量齊發。 佳人斂笑貪先折。重新為閹斜斜葉。斜斜葉。釵頭常帶,一秋風月。
靜練平千頃,華棟俯中流。凌晨畫戟,來看宿雨斷虹收。八九胸中云夢,三千筆端風月,無處快凝眸。笑詠一堂上,揮麈氣橫秋。 俯危闌,紅日下,暮云稠。無窮偉觀,只應天意為君謀。容我時醒時醉,獨泛微煙微雨,浩蕩逐輕鷗。不羨岳陽勝,丹碧聳層樓。
春波淺碧漲方池。池臺深鎖煙霏。緩歌爭勝早鶯啼。客忍輕歸。 合坐香凝宿霧,墊巾梅插寒枝。漸西蟾影漾余輝。醉倒誰知。
趁拍舞初筵。柳裊春煙。街頭桃李莫爭妍。家本鳳樓高處住,錦瑟華年。 不用抹繁弦。歌韻天然。天教獨立百花前。但愿人如天上月,三五團圓。
華棟一何麗,移下小壺天。幾多曲房新戶,縹緲似當年。曾是使君風度,元有胸中丘壑,六月竹風寒。一洗箏笛耳,歌舞粲筵間。 坐中客,醒復醉,聽無眠。已回歸夢,猶復裊裊記清圓。尚想飲中仙子,來處余香飄坐,勝韻此雙全。為寄月華語,難與并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