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十二首 其八
佛祖從來不奈伊,
滿頭明月去還歸。
雖然六戶無親識,
今古何曾更間違。
佛祖從來不奈伊,
滿頭明月去還歸。
雖然六戶無親識,
今古何曾更間違。
佛祖從來都對他無可奈何,他頭頂著明月離去又歸來。雖然家中六親無相識之人,但從古至今又何曾有過隔閡。
奈伊:對他沒辦法。伊,他。
六戶:一般指六親,即六種親屬關系,這里泛指親屬。
間違:隔閡、背離
偈語多為禪宗僧人用來表達禪理、開示大眾。此偈創作時間和具體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大致處于禪宗發展時期。當時禪宗強調個體的內心體悟和對佛法的直接領悟,此偈可能是禪師為了啟發弟子對超脫世俗、領悟佛法真諦的思考而作。
這首偈語主旨是傳達一種超脫世俗、超越宗教束縛的境界。其突出特點是語言簡潔卻富含禪理。在文學史上,它是禪宗文學的一部分,體現了禪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對后世禪宗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有一定影響。
墜露聲殘楚水昏,一杯何處酹湘魂。山人口是游蜂嘴,不到扶溪竹下門。
作別忽三載,天涼可加衣?翁固多羸疾,況此秋風飛。更著生計苦,酒少常含饑。沉思無盡極,潸潸忽淚漓。不知今夜夢,可得共相依?
前朝廢寺枕山阿,尚有摩云窣堵波。故國已非唐日月,老僧猶指晉山河。年來筋力登臨倦,亂后心情感慨多。石蘚荒碑碎文字,他年更得幾摩挲。當年云構倚天開,一夕煙塵化劫灰。佛閣丹青馀瓦礫,禪房花木亦蒿萊。春風萬里騷人怨,落日千秋杜宇哀。斷礎荒煙無限意,一章詩律為誰裁。
黃屋登原廟,青圭祀泰壇。盡循周制度,還列漢衣冠。扇影金根靜,旂翻豹尾寒。近瞻天有喜,宗社慶重安。
茅茨不剪階三尺,自古唐虞是圣人。萬樂阿房歌舞地,只消一炬化為塵。大禹卑宮自一身,能令四海敘彝倫。雕墻峻宇垂丕訓,更有遺風及后人。相國當年葺未央,欲將壯麗奉高皇。誰知后裔求增廣,萬戶千門起建章。榱題數尺聳高堂,得志吾人正未遑。若有賢名并德行,茅茨之下亦風光。廣廈須增千萬間,普令寒士盡歡顏。少陵自處知何所,低小茅檐燕往還。數間破屋洛城中,卻有高名振古風。寄語紛紛美宅者,安居寧不愧盧仝。結廬休與梓人評,此輩唯知侈棟楹。身在地方歸未得,歸來卻始悔高明。乞身閒退本何圖,賜第俄然處帝都。報德未忘三捷奏,祈天且辦一重爐。
薊北看春色,羈情坐郁然。官猶膠柱在,名豈濫竽傳。汩沒終何事,文章自有權。薄游多難后,知己眾人前。疏拙容高枕,風云讓著鞭。客嘲安用解,執戟至今憐。
雜花成幄葉成幃,屑玉劘珠語笑微。不覺夜深人散盡,牽衣猶道未思歸。
眾山圍我獨,極目但風煙。政自門無轍,何須坐有氈。謫龍才七日,鳴鳥待三年。豈不心如鐵,居然發早宣。
霏霏小雨不沾衣,細逐斜風密又稀。好濕香塵沾柳絮,莫教零亂送春歸。
移風真首務,觀世本文心。歷探情聲始,返思得失林。欲求人盡我,不令古無今。一往同孤尚,千秋詎可禁。
草色煙光染翠衣,暖風晴日一雙飛。幾番啼向山窗外,清夢初回曙色微。
漸近青山水漸灣,水灣回處正當山。山形飛落青霄鳳,水勢旋為碧玉環。
春到江門好放舟,放舟處處是天游。能將公事此中了,何啻于今第一流。
憶昔在師范,相憶隔千山。坪空我獨立,夜靜翁無眠。偶得柴如肉,半捆待我還。我還翁已去,柴自臥寒彎。對柴已無語,撫尸復何言。當日翁病疾,困雪臥袁安。借米為朝食,賒柴濕不乾。翁詩嘆我苦,刺鼻淚汍瀾。貧兒豈耐此,只為父饑寒。知否當日淚,不為困薰煙。中心自有故,借說燒柴難。
阿母初哺兒,階前種宜男。種之欲忘憂,恨恨不能堪。夫君竟長逝,花開為誰簪。兒饑須蚤耕,兒寒須蚤蠶。教兒讀父書,經史長窮探。兒今八尺長,母發白毿毿。上堂問起居,下堂具旨甘。幽花遍堂北,旭日照堂南。何以報母慈,持此寸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