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駐蹕峰移向陽二首 其一
短發隨身月一鉤
拖鞋又過幾峰頭
不關活水終難止
只任寒云到處浮
松石何心分好丑
主賓無禮足深幽
日午一瓢夜一宿
一生如此更何求
短發隨身月一鉤
拖鞋又過幾峰頭
不關活水終難止
只任寒云到處浮
松石何心分好丑
主賓無禮足深幽
日午一瓢夜一宿
一生如此更何求
短發散亂如同一彎殘月隨我左右,拖著鞋子又走過幾座山峰。并非因流動的泉水才難以停留,只是聽任寒云自在漂浮。松樹與巖石無心分辨美丑,主客不拘禮節更顯幽深之趣。正午有一瓢清水,夜晚有一宿安眠,一生如此還有何求?
短發:短而蓬亂的頭發,此處或指隨意的發型,體現閑適狀態。
月一鉤:形容短發彎曲如同一彎月牙。
拖鞋:拖曳鞋子行走,非現代意義拖鞋,指步履輕松。
活水:流動的泉水,此處或隱喻自然生機。
主賓無禮:主客間不拘禮節,指人與自然、他人相處隨意。
一瓢:典出《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代指簡單清苦的生活。
此詩或創作于詩人游歷山水期間,具體時間地點無考。詩中“移向陽”“過峰頭”等句,反映其在自然中輾轉的行跡;“一生如此更何求”則流露對當下生活的滿足,或為其超脫世俗、寄情山水時所作。
全詩以山間行游為線,通過自然意象與生活細節的描繪,展現詩人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語言質樸,意境清幽,體現對簡單生活的珍視,是一首表達超脫心境的山水小品。
春陰微雨霰,梅鶴訪林逋。錦石花邊榻,名泉竹下廚。匏蔬分負郭,歌吹隔西湖。何日從偕隱,長無間架租。
此老冰襟似此君,共持寒操傲乾坤。飛塵不到王猷榻,煙色時封蔣詡門。一徑清風醒俗夢,千竿涼月洗詩魂。鳳雛又喜青云遠,白發無妨日對樽。
心與鷗俱白,琴將鶴共彈。忽聞松子落,微聽水流潺。
三宿靈峰不為禪,茶甌隨分結僧緣。明朝杖屨丹丘去,帶得煙霞過海船。
晚棹回江色,云空桃李稀。春山愁里過,不得玩芳菲。興以沙鷗逸,杯看堤柳揮。莫教紅日落,留照謝公歸。
悲今情已摧,懷往中彌逆。憂來信無方,悽然忽不懌。擬粲七哀兼,方衡四愁劇。攢念猶在茲,何以言除夕。
玉京人去秋蕭索,畫檐鵲起梧桐落。欹枕悄無言,月和殘夢圓。背燈惟暗泣,甚處砧聲急。眉黛小山攢,芭蕉生暮寒。
芒鞋侵曉踏青霜,九里松陰引興長。云霧淺深山變態,風煙舒卷水晶光。千巖寒月籠疏薄,一笛西風度渺茫。短艇不來人意懶,誰知搔首正相望。仙巾鶴氅與云輕,晚出巖梯最上層。復復隴頭歸去雁,陰陰松下遠來僧。風吹寒水光成疊,木落重巒碧有棱。行到湖邊歸興盡,畫橋臨水與誰憑。
問渠得似山間日,猶自筠籠叫不停。我亦多言私自省,再三守口要如瓶。
飛鳥處巢穴,遙知風雨期。吾乃為人期,胡為獨后時。秋風萎嘉木,白露盈庭幃。昔者荷筱子,沮溺相因依。豈不惜賢達,殊路安可希。南澗有蘋藻,北山唯蕨薇。歲晏歸敝廬,策杖任所之。
山中多藥苗,往往發香氣。不知采藥人,曾嗅此香未。
擲下離襟盡此觴,客游懷抱莫凄涼。里中兒每疵文雅,天下人能諒酒狂。倦眼放開看海岱,羸形獨往度冰霜。歸來詩格應奇進,提筆曾過古戰場。
頭顱如許。歷劫不?天所與。柏峻霜清。方寸綢繆策太平。劉樊眷屬。消得人間無量福。他日期頤。好割湘云佐壽卮。
一別煙蘿云水泯。空杯海月同渾。故山鳥。相擾。破秋晨。澄光攪夢星波淼。乾坤小。鬢邊風悄。紅蓼。爍歲華濱。
玄黃何煙煴,塵埃間白云。含此苕華姿,獨行無與群。天鑒詎孔明,玉石郁未分。兔絲織為衣,燕麥持為飧。凍餒不能語,為節何艱辛。駑馬食龍芻,一日成騏驎。曜靈不棄予,屋漏垂陽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