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尋洪楊遺跡四首 其一
手提緣筆向山川,
細檢王圖入簡編。
草澤狐鳴驚大寶,
鶉衣虎吼奮金田。
風流人物何今古,
水滸文章與后先。
我欲隨行攜一帚,
為君紙上拂塵煙。
手提緣筆向山川,
細檢王圖入簡編。
草澤狐鳴驚大寶,
鶉衣虎吼奮金田。
風流人物何今古,
水滸文章與后先。
我欲隨行攜一帚,
為君紙上拂塵煙。
手持毛筆遍歷山川,仔細查閱王者事業載入史冊。草野中狐鳴般的起義驚動了皇權,身著破衣的勇士在金田怒吼奮起。英雄人物不分古今,起義故事與《水滸》前后相承。我想帶著掃帚同行,為您在紙上拂去歷史的塵埃。
緣筆:毛筆,代指書寫工具。
王圖:指王者的事業或版圖,此處指太平天國的歷史軌跡。
草澤狐鳴:用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狐鳴篝火”的典故,比喻底層民眾的起義行動。
鶉衣:像鵪鶉羽毛般破爛的衣服,形容起義者出身貧寒。
金田:指廣西金田村,1851年洪秀全在此發動太平天國起義。
水滸文章:借《水滸傳》代指農民起義的故事。
拂塵煙:比喻清除歷史記載中的模糊或偏見,還原真相。
詩為作者尋訪太平天國(洪秀全、楊秀清領導)遺跡時所作,約創作于清末或民國時期。時人對太平天國的歷史評價存在爭議,作者通過實地探訪,試圖以筆為帚,還原這段起義的真實面貌。
全詩以“尋遺跡”為線索,回顧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肯定其底層抗爭的英雄性,借“拂塵煙”表達對歷史客觀記錄的呼吁,是一首兼具史識與詩心的詠史之作。
丞相輀旌返故鄉,南州絮酒自殊方。龍泉且掛曾彈劍,雞舌還焚舊瓣香。辭趙連城空自許,到吳流水為誰長。他年更有羊曇慟,玉樹誰家覓謝郎。
龍袞昭垂萬匯春,從班多暇夢歸頻。非關故國青山好,為憶重闈白發新。畫舫寒光迎滟滪,壽筵晴色散峨岷。何由泂挹巴江水,凈洗金罍侑幾巡。
繞亭柔草似忘冬,撥葉尋階路幾重。洞口月來聞嘯鳳,巖頭云起見游龍。風輕玉樹流清影,夜靜冰心入梵鐘。頻喚蘭觴留好友,錯將霜雁度芙蓉。
當年鐵馬渡襄江,敵國聞風夜納降。今日卻歸江上去,峴山青滿讀書窗。
雨后深林竹筍肥,渡頭風急柳花飛。柴門不掩綠陰靜,人在閑窗試苧衣。
七日復七夜,雨聲檐際懸。遙山開復隱,野水斷仍連。禾實真生耳,苔文漫作錢。為農資百畝,不是敢憂天。
樟亭離席散,遙發畫幡車。飛雉新阡麥,啼鶯故苑花。望山登郡閣,行水到田家。莫道凝香句,前人獨可夸。
悵濛濛細雨濕花梢,霎時現晴霄。漸霜侵鴛浦,風搖雁溆,月墜虹橋。是處荷殘柳瘁,隱隱亂紅飄。惟有門前水,東去迢迢。不忍登高極目,望皖江城郭,烽火頻燒。念曩時親侶,爭奈苦飄搖?想征人、天涯羈旅,恨年來、風雨阻歸橈。爭知我,畫樓思婦,忍弄銀簫?
游冶章臺醉舞塵,虛文假飾豈吾倫。眠花耽酒倘成錯,苦煞幾多天上人。
流槎漂泊海南州,晦跡林泉漸有秋。憂死杞人誰理會,讀窮莊子我何求。天中云過山微塌,嶺下煙蒸樹欲浮。似此風光莫多問,重吟細把足羈留。
小小園池盡自清,不曾誇大命新名。看花看竹多佳客,竹與追陪花送迎。
毛君落落人中英,能以六物推人生。失明雖嘆卜子夏,有術未讓嚴君平。眼前紛華付冥漠,胸中造化通微精。時復開口論世事,言議激烈非縱橫。錢塘六月暑如炙,一見使我囂煩清。謂我生辰吉無咎,亦或有日成功名。而予壯志日已倦,頗覺與世如忘情。詠歌太平本我事,蕭條此意將誰明。重山密林長在夢,幾欲歸去終銷聲。逆旅別子乏投贈,白璧非重言非輕。但期珍重勉自愛,與子會結滄洲盟。
野人一過竹林寺,無數竹枝生白煙。江近玉龍埋碧草,月明黃鶴下芝田。樹銜宿雨啼山鷓,花落春風老杜鵑。何日來分云半榻,故人不用買山錢。
何必驂鸞上五云,由來吾道貴全身。君看白日沖霄者,多是偷桃竊藥人。
未辨歸山計,今年學作官。簿書妨好夢,塵土敗馀歡。但有妻孥累,初無肺腑寬。從來畜鮭菜,不上八珍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