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 其十一
少小有高志,思與古人親。
二十學文史,三十窮典墳。
坐觀世間事,抱火厝積薪。
此心雖炯然,不敢以告人。
君門深九重,欲陳諒何因。
少小有高志,思與古人親。
二十學文史,三十窮典墳。
坐觀世間事,抱火厝積薪。
此心雖炯然,不敢以告人。
君門深九重,欲陳諒何因。
從小便有高遠的志向,一心想與古代賢哲親近。二十歲研習文史之學,三十歲窮究經典古籍。冷眼旁觀世間種種事,如同抱火放置在積薪。我心雖明如鏡洞若火,卻不敢將這心思告人。君王宮門深隔九重天,想陳訴衷腸卻無門徑。
典墳:指《三墳》《五典》,代指古代經典文獻。
抱火厝積薪:語本《漢書·賈誼傳》“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比喻隱患極大卻不自知。
炯然:明亮、清晰,此處指內心對世事的洞察明了。
九重:帝王居住的深宮,古制天子宮門有九重,形容宮禁深遠。
此詩為陶淵明《擬古》組詩之一,約作于其晚年歸隱時期。雖遠離仕途,仍心系世事。東晉末年社會動蕩,詩人以“擬古”形式,借自述生平與世事觀察,暗諷時弊,表達對家國隱患的擔憂及個人理想難以實現的郁憤。
全詩以“志—學—觀—嘆”為脈絡,前半自述胸懷抱負與學識積累,后半轉向對社會危機的洞察與進言無門的無奈,展現了陶淵明“隱而未忘世”的復雜心境,是其關注現實、憂國憂民精神的體現。
誰使權奸釀禍深,末流無復救危枰。君臣霄壤難同死,社稷丘墟可再生。叔寶井中空大辱,魯連海上特虛名。一家骨肉俱魚腹,留得丹心萬古明。
橘州部曲奴千頭,倚檻應猶憶故丘。胸中耿耿掛秋月,坐閱世故如星流。誰能令公還饜事,且脫荷衣藏篋笥。定將奇策收桑榆,不似書魚老文字。
重得溪橋句,悠然見白云。風流憶爾輩,感慨寄斯文。境與身名盡,情從山水分。禪關如可叩,莫遣悟聲聞。
暖風連日漲游塵,好雨東來足慰人。濕翠倚空山盡出,淡黃當路柳初勻。雞啼縣郭才經午,馬踏川原正及春。陵廟禮成歸奏御,杏餳榆火一番新。
脩篁移影月初沉,青女侵窗夜不禁。星下繁機猶在眼,海邊歸夢尚關心。啼殘沙雁燕云冷,開遍籬英塞日深。輾轉寒更渾不寐,愧羈升斗未抽簪。
赤龍停步彩云飛,共道真王海上歸。千歲紅桃香破鼻,玉盤盛出與金妃。
山家處處面芙蓉,一曲溪歌錦浪中。隔岸游人何處去,數聲雞犬夕陽紅。
人非人是。識破全然渾小事。人是人非。恰似春風耳畔吹。真功真行。意馬心猿休內縱。真行真功。十二時中煉氣沖。
伯氏曰:我所友兮在徂徠。直干矯矯排風雷,千秋萬歲倚崔嵬。美人贈我云錦青,何以報之松下苓。朝餐暮餌通仙靈,駕青牛兮凌紫庭。
九龍山外筑祠宮,崇祀三師敬則同。此禮獨行秋遠日,身曾逮事樂軒翁。
一個長松雨鶴棲,上頭不許子規啼。仙翁應在春山裹,丹井云多路更迷。
西上官船日報頻,倚門收淚問行人。潁川太守終難借,細柳將軍始是真。木落高秋懸殺氣,律回寒谷見陽春。不辭斗粟輸軍府,但覓山巖著老身。
雨秀風明,煙柔霧滑,魏家初試嬌紫。翠羽低云,檀心暈粉,獨冠洛京新譜。沈香醉墨,曾賦與、昭陽仙侶。塵世幾經朝暮,花神豈知今古。愁聽流鶯自語,嘆唐宮、草青如許。空有天邊皓月,見霓裳舞。更后百年人換,又誰記、今番看花處。流水夕陽,斷魂鐘鼓。
讀書渾不問家事,得酒但知延友生。
路轉青山近,橋橫碧澗臨。鳥啼真有意,云出自無心。麥熟致秋爽,樹蕃生午陰。勝游多雅興,都付短長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