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夢
彷佛云霄玉萬竿,
依稀王母駕青鸞。
來時不識歸時路,
共向瑤臺月下看。
彷佛云霄玉萬竿,
依稀王母駕青鸞。
來時不識歸時路,
共向瑤臺月下看。
仿佛看到云霄中有萬竿美玉般的竹子,隱隱約約好似西王母駕著青鸞而來。來的時候沒留意,回去時竟找不到路,只好一同在月下的瑤臺觀賞美景。
彷佛、依稀:都有隱隱約約、好像的意思。
玉萬竿:形容竹子像美玉一樣,數量眾多。
王母:即西王母,神話中的女神。
青鸞:神話中鳳凰一類的神鳥,是西王母的坐騎。
瑤臺: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由于缺乏更多背景信息,推測此詩可能創作于詩人在某個夜晚做了奇幻的夢之后。或許當時詩人生活中有些不如意或對現實有所不滿,從而在夢中構建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仙境。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夢境中的奇幻仙境,突出特點是充滿想象和神秘色彩。雖不知其在文學史上具體地位,但展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對美好境界的追求。
荒服之外。土地磽埆。食肉衣皮。不見鹽谷。吏譯傳風。大漢安樂。攜負歸仁。觸冒險狹。高山岐峻。緣崖磻石。木薄發家。百宿到洛。父子同賜。懷抱匹帛。傳告種人。長愿臣仆。
幾有行山約,山靈圣得知。仙家寧易到,塵世亦何為。草潤非煙石,花流止水池。不晴還不雨,正是賣餳時。裂石未嘗關,毋將俗眼觀。虛中元有受,造蘊亦何難。羽客能談道,云房識候丹。只應仙有分,風響步虛壇。
春花百種斗幽奇,彼此豐姿又一時。雪底懷人堪寫句,月中對我忽辭枝。竹斑自滴雙娥淚,舌在還教六國知。莫使隨風投赤水,神珠原自護蛟螭。
六月寒侵楚水涯,冰紈為幕雪為車。但凋濟上王生柏,無損河陽潘令花。
堂下朱闌小魏紅,一枝濃艷占春風。新聞洛下傳佳種,未必開時勝舊叢。
升沉高下只尋常,負重年年豈自傷。直去直來終不改,頂天立地氣昂揚。
孤舟千里訪瞿曇,蹤跡深潛古石潭。天下豈容知己二,百年真上洞山三。云埋龜嶺平如障,水落龍宮湛似藍。愛得芝佛好眉宇,六時僧眾禮和南。
夕陽惟鳥雀,古道半榛荊。蠹飽祠中木,苔侵石上銘。英靈終寂寞,風物自凄清。仰羨東山老,勞歌空復情。
公門盛桃李,藻鑒屬文衡。鴻雪多佳制,鷗閒永令名。芙蓉秋老茂,松柏歲寒榮。解組歸田后,山農未輟耕。
蒼生何處共東山,善自為謀去不難。塵外有人瞻紫氣,鏡中疑我尚朱顏。一官自笑三年往,百歲長非頃刻閒。三十六灣風月好,魚龍昨夜舞灣灣。
蒼崖穿古寺,磴澀夜游稀。南斗連衡近,三山隔海飛。猿姬群月嘯,松叟立風揮。須有羅浮日,中宵達翠微。
向來文賦贊專能,李白才名偶并稱。孤賤不遺房太尉,艱危時荷柏中丞。馀生幾畝東屯穫,曠思千回赤甲登。呂葛未期空白首,獨攜妻子下江陵。
合蒂花嬌,苕華玉茜。哀蟬流咽秋聲顫。胭脂待洗景陽羞,金符枉抱漸臺怨。姑惡聲催,子規望斷。青禽不返驊騮遠。風搖珠佩有歸魂,塵凋錦襪終傷亂。
一片煙光露正濃,秋衣沾濕兩三重。芒鞋此地曾飛燕,竹杖何年更化龍。隔縣尚看云母洞,到山先認老人峰。舊游漸喜僧房近,溪水瑯瑯不辨鐘。
窈窕淑女美勝艷,妃戴翡翠珥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