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夢中 弘治十七年
自入云宣兩月程,
風光漸異獨傷情。
戍樓月落城門閉,
野塞風寒戰馬行。
幕府神兵傳號令,
沙場鬼火乍鮮明。
玉關人老真堪笑,
誰息狼煙致太平。
自入云宣兩月程,
風光漸異獨傷情。
戍樓月落城門閉,
野塞風寒戰馬行。
幕府神兵傳號令,
沙場鬼火乍鮮明。
玉關人老真堪笑,
誰息狼煙致太平。
自從進入云州、宣府已有兩個月的路程,風光逐漸不同,獨自感傷情懷。戍樓上明月落下,城門關閉;荒野邊塞寒風凜冽,戰馬前行。幕府中的神兵傳遞號令,沙場上鬼火忽然顯得鮮明。玉門關外的人已老,實在可笑,誰能平息狼煙讓天下太平?
云宣:云州(今山西大同)與宣府(今河北宣化),明代北方重要邊鎮。
戍樓:邊防駐軍的瞭望樓。
幕府:古代軍隊出征時,主將的營帳設在帳幕中,后稱將帥的官署為幕府。
玉關:玉門關,此處代指邊塞。
狼煙:古代邊防用狼糞燃燒的煙來報警,代指戰爭或邊患。
此詩寫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弘治年間,明朝北部邊患(如蒙古部族侵擾)時有發生。詩人久戍云宣邊鎮,目睹邊塞風光的變化、軍旅的日常與戰爭的痕跡(如'鬼火'),結合自身歲月漸老的感慨,寫下此詩,反映了當時邊將對邊事的關切與對和平的渴望。
全詩以邊塞生活為背景,通過對風光、軍旅、邊景的描寫,將個人感慨與家國情懷結合,既展現了邊塞的蒼涼與軍旅的緊張,又直陳對太平的期盼,是一首典型的明代邊塞抒情詩,語言沉郁,情感真摯。
水鳥飛鳴自往還,
蒼然暝色暗林巒。
離家又見磨鐮月,
九月誰憐絺绤寒。
道高軒昊名猶晦,禮絕嵩衡位始尊。
檀口微開皓齒香,
眼波浮動臉生光。
桃花未落燕脂淺,
半飐春風半倚墻。
病骨經秋易怯,
人情比日多疏。
驚起打門軍將,
傳來置驛家書。
蟄龍吟罷驚風雨,海水群飛龍戰苦。
扁舟又訪釣龍臺,江山寂寞今無主。
釣龍人去釣臺空,扶桑日出海波紅。
海中有龍能作怪,驁鳴蛟嘯憑天風。
七鯤山色郁蔥龍,騎鯨丈人真英雄。
鞭笞虎豹驅罷熊,威棱久著東海東。
怒濤突起地維折,婆娑洋化修羅宮。
修羅敢與帝釋戰,敗鱗殘甲滿蒼穹。
山魈水魅肆吞噬,弱肉強食我心恫。
即今群龍倡無首,玄黃之血灑寰中。
其象元亨其兆吉,莘莘學子歆大同。
嗚呼!丈夫生不乘龍死則已,破家亦學屠龍技。
送君行矣誦君詩,他日龍門看燒尾。
花叢一色深春晚。戀蝶斜枝軟。
玉敲風竹不勝寒。翠袖酒醒初憑小紅欄。
眉山遠黛愁中畫。楚楚衣羅砑。
柳如腰細水如煙。小院紫微花映月西偏。
淚痕如線。轉自羞人見。
萬福郎前聲一喚。那不柔腸寸斷。
征帆恰遇長風。霎時分手西東。
恨不將身化石,填他江上青峰。
惜花心事肯相捐,繡幕低垂罥碧煙。
柳眼慵開愁脈脈,蕉心自結恨綿綿。
千絲織翠遮三面,萬樹連云蔭一天。
最是重來難遣處,枝頭梅子十分圓。
飄飄江海客,此日滯燕關。
裘馬狂仍甚,風塵氣亦閒。
尋幽秋過寺,得句暮看山。
我正悲羈旅,逢君一解顏。
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青山白云,落花芳草。
若是靈利阿師,終不回頭轉腦。
信腳東游十二年,甘泉香稻憶歸田。
行逢蜀井恍如夢,試煮山茶意自便。
短綆不收容盥濯,紅泥仍許置清鮮。
早知鄉味勝為客,游宦何須更著鞭。
不知來遠近,但見白峨峨。
風雨驅寒玉,魚龍迸上波。
聲長勢未盡,曉去夕還過。
要路橫天塹,其如造化何。
三年薊門客,分手秋風時。
旅食金同盡,生涯劍獨知。
柴荊歸更掩,猿鶴隱何疑。
我識江頭路,尋君定有期。
重幃掩虛寂,金穗落孤檠。
冰簟涼侵夢,秋濤夜撼城。
星沈山壑暗,日出海天晴。
引領靜中趣,平林一鳥鳴。
靖南勇氣冠諸勛,報主精忠獨數君!
鷹飽祗教防兔窟,虎癡何意入狐群!
上流問罪偏勞拒,北道求援未許聞。
國運可憐亡一矢,江城遺恨失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