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五十一首 其十五
終日忙忙,
秀支替戾剛。
那事無妨,
仆谷劬禿當。
不動智佛,
長時七出八沒。
憍梵缽提,
對人倒腹傾腸。
終日忙忙,
秀支替戾剛。
那事無妨,
仆谷劬禿當。
不動智佛,
長時七出八沒。
憍梵缽提,
對人倒腹傾腸。
整日里忙碌不停,盡是些無實義的梵語機鋒。那件事(指禪修證悟)并無妨礙,不過是些破除執(zhí)著的言語。不動智慧的佛陀,長久以來在各種境界中自然出入;憍梵缽提尊者,面對他人總是坦誠相見、傾吐真心。
秀支替戾剛:梵語音譯詞,無具體實義,禪門常用此類語匯破除對文字的執(zhí)著。
仆谷劬禿當:同上,為梵語無義音譯,用于機鋒對話以截斷分別心。
不動智佛:佛教術語,指具有不動搖智慧的佛,不動智即不被外境干擾的本然智慧。
七出八沒:形容頻繁自然地出入各種境界,喻指修行者于諸法中自在無滯。
憍梵缽提:佛教比丘名,據《增一阿含經》載,因前世輕慢僧人受牛呞(如牛反芻)之報,后得佛授記,以坦誠性格著稱。
倒腹傾腸:比喻毫無保留地傾訴真心,形容待人真誠直率。
此偈頌為古代禪僧所作,屬禪宗偈頌體系。禪宗偈頌多在法會、開示中使用,旨在以機鋒、隱喻破除弟子對文字概念的執(zhí)著,直指本心。創(chuàng)作背景或與禪門日常開示相關,通過通俗語言傳遞'平常心是道'的核心思想。
本偈通過日常忙碌與禪機術語的對照,不動智佛的自在出入與憍梵缽提的坦誠,傳遞禪宗'在日用中見性'的理念,強調修行無需刻意,自然坦誠即為真諦,體現禪宗直指人心的特色。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空一縷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逆旅淹留 一作:孤館人留)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唐子西詩云:“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蒼蘚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隨意讀《周易》《國風》《左氏傳》《離騷》《太史公書》及陶杜詩、韓蘇文數篇。從容步山徑,撫松竹,與麛犢共偃息于長林豐草間。坐弄流泉,漱齒濯足。既歸竹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筍蕨,供麥飯,欣然一飽。弄筆窗間,隨大小作數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跡、畫卷縱觀之。興到則吟小詩,或草《玉露》一兩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邊,邂逅園翁溪友,問桑麻,說粳稻,量晴校雨,探節(jié)數時,相與劇談一晌。歸而倚杖柴門之下,則夕陽在山,紫綠萬狀,變幻頃刻,恍可入目。牛背笛聲,兩兩來歸,而月印前溪矣。(溪友 一作 溪叟)
味子西此句,可謂妙絕。然此句妙矣,識其妙者蓋少。彼牽黃臂蒼,馳獵于聲利之場者,但見袞袞馬頭塵,匆匆駒隙影耳,烏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知此妙,則東坡所謂“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郁孤臺上立多時。煙晚暮云低。山川城郭良是,回首昔人非。
今古事,只堪悲。此心知。一尊芳酒,慷慨悲歌,月墮人歸。
紅樓紫陌青春路,柳色皇州。月淡煙柔。裊裊亭亭不自由。
舊時扶上雕鞍處,此地重游。總是新愁。柳自輕盈水自流。
碧苔滿地襯殘紅。綠樹陰濃。曉鶯啼破眉心事,舊愁新恨重重。翠黛不忺重掃,佳時每恨難同。 花開花謝任東風。此恨無窮。夢魂擬逐楊花去,殢人休下簾櫳。要見只憑清夢,幾時真?zhèn)€相逢。
云海沈沈,峭寒收建章,雪殘鳷鵲。華燈照夜,萬井禁城行樂。春隨鬢影,映參差、柳絲梅萼。丹禁杳,鰲峰對聳,三山上通寥廓。 春衫繡羅香薄。步金蓮影下,三千綽約。冰輪桂滿,皓色冷浸樓閣。霓裳帝樂,奏升平、天風吹落。留鳳輦、通宵宴賞,莫放漏聲閑卻。
行草當年問字亭,墨池筆冢此專經。顧名思義承家法,大令還應愧過庭。
拋殘殿體覓鐘張,白首相從得雁行。若使寡人耽若此,秋蛇春蚓也回翔。
何處春生早,春生煙雨中。湖山供小隱,風雅得吾宗。
彭澤辭官早,惠連覓句工。草堂經宿處,舊事已朦朧。
記得下車政績宣,甘棠載詠入詩篇。澄清攬轡知公志,愿更弼時重仔肩。
蕊榜喧傳姓氏先,文章臺閣吐青蓮。天教盛德來敷治,故遣當年一等銓。
當秋九月慶華筵,老圃黃花晚節(jié)妍。雨露如今逢圣世,栽培長此樂堯天。
學本由人性自天,功名富貴早超然。洛陽縱有耆英會,未及我公不老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