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烏嶺
東烏嶺上愁云停,東烏嶺下流水腥。
千章夏木陰森合,一道盤旋摩青冥。
鐵崖萬尺窨沉洞,俯視還恐坤軸傾。
群峰爭起劍戟列,當關拱揖擁嚴城。
一夫荷戈千人廢,天險豈可階而升。
卻憶當年劉六到,如履平地任憑陵。
刺史墜馬三軍走,流血如海烏嶺紅。
長驅西下破竹勢,劉六豈是真英雄。
君不見監軍總制紛紛出,千金懸賞期侯封。
又不見趙城炊兒赫然怒,手提屠刀摧元兇。
東烏嶺上愁云停,東烏嶺下流水腥。
千章夏木陰森合,一道盤旋摩青冥。
鐵崖萬尺窨沉洞,俯視還恐坤軸傾。
群峰爭起劍戟列,當關拱揖擁嚴城。
一夫荷戈千人廢,天險豈可階而升。
卻憶當年劉六到,如履平地任憑陵。
刺史墜馬三軍走,流血如海烏嶺紅。
長驅西下破竹勢,劉六豈是真英雄。
君不見監軍總制紛紛出,千金懸賞期侯封。
又不見趙城炊兒赫然怒,手提屠刀摧元兇。
東烏嶺上,愁慘的陰云凝滯不動;東烏嶺下,流淌的河水泛著血腥。千棵大樹枝葉繁茂,夏日里形成陰森的樹蓋;一條山路盤旋而上,仿佛要觸摸青天。鐵色懸崖高萬尺,下有幽深的洞穴,俯視時唯恐大地的地軸傾斜。群峰競起如劍戟排列,似在關前拱衛著森嚴的城防。一人持戈把守,千人難進,這天險豈可用臺階攀登?卻想起當年劉六來犯,如走平地般肆意侵犯。刺史墜馬,三軍潰逃,鮮血染紅烏嶺,如海洋般洶涌。劉軍長驅西下勢如破竹,可劉六豈是真英雄?你不見監軍總制紛紛出動,以千金懸賞,期待封侯;又不見趙城一個做飯的青年赫然發怒,手提屠刀斬殺元兇。
千章:千棵大樹,章通'橦',指大木材。
摩青冥:接近青天,青冥指高空。
坤軸:地軸,古代認為大地由軸支撐,此處代指大地。
荷戈:扛著武器。
憑陵:侵犯、欺凌。
侯封:封侯,古代封賞爵位。
炊兒:指做飯的年輕男子,此處代指普通平民。
詩中提及'劉六'或指明代正德年間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1510-1512年)。起義軍曾轉戰河北、山東等地,波及山西一帶。詩中'刺史墜馬''流血如海'等描寫,反映了起義軍與官軍激戰的慘烈;'趙城炊兒摧元兇'則可能記錄了民間自發反抗的事件。創作背景或為明中期社會動蕩時期,詩人通過東烏嶺之戰,記錄歷史并表達對戰爭與民生的關注。
全詩以東烏嶺為中心,先狀其天險之固,再憶劉六破城之易,最后以監軍懸賞與平民復仇作結,既展現戰爭的殘酷與歷史的無常,也暗含對'英雄'定義的反思——真正的勇敢或在平凡人的反抗中。語言質樸有力,是明代反映社會動蕩的紀實性詩作。
涉江種芙蓉,青荷幾時有。但使蓮心生,何慮不成偶。
臘月邊城風雨沙,帶香誰剪蠟梅花。寒燈枉作江南夢,春在墻東主簿家。
遠遠人煙點樹梢,船門一望一魂消。幾行野鴨數聲雁,來為湖天破寂寥。
玉肌勻膩粉初乾,淡淡空青印碧闌。曉日《長楊》新賦就,墨云時度玉螭寒。羅文緝緝染湘流,中瑩晴空一段秋。莫問殺青千古事,漆書應讓管城侯。
條風一夜乍回枯,黛色和煙半有無。玄灞柔條堪系馬,白門疏影不藏烏。樓頭寒映羅衣薄,曲里風驚紫塞孤。春水綠波春草碧,等閑芳歲莫教徂。
三徑重開書屋,九峰舊隱人家。欲辨武陵春色,溪流泛出桃花。
海日初照天蒼涼,遠村近村浮淺黃。垂楊兩岸不見水,中間一道開天光。游蜂薨薨高下飛,乳燕拂水翻烏衣。老農攜鋤放田水,平陂簇簇秧針肥。
騎象豪酋出,牽牛老父來。馬頭風雨過,一洗瘴煙開。
際會清塵及盛滋,江南豆蔻發連枝。芳芬每以蘭湯沐,儀態還將素女師。房內閒情彭澤賦,帳中秘笈玉臺詩。春華努力憑相愛,蒲葦輕軀紉似絲。
孤雁出群關客心,天生天殺變層林。云開見日去來去,葉落知秋深復深。何以兩三更望月,宛然十一面觀音。聚沙成塔禽填海,其道亡繇無古今。
誤讀黃庭玉字章,醉翻王母九霞觴。從茲一墮人間世,獨賴寬恩謫夜郎。問我何年謫夜郎,尚馀疏發未成霜。夢朝玉帝窺香案,偷得神仙不死方。欲吊沈湘乏雅章,借君妙語酹馀觴。已知絕倒如平子,更喜清新似庾郎。莫把蓮花比六郎,六郎元自不禁霜。君看磥砢松千尺,高節參天孰可方。
木棉花似海棠鮮,和雨和云睡半天。寒食過時紛自下,滿城都不解相憐。
東廣民流命不堪,荒原惟見樹毿毿。謝君提出迷途去,從此安眠又飽餐。
蒼梧落日百靈悲,韶石清風萬代思。洪水一從咨禹后,深山幾見避秦時。鳥耘歷歷傳遺跡,雞卜紛紛異俗祠。白發舜弦峰下路,老儒獨詠卿云詩。
聞說耆峰勝地偏,庵居別是一壺天。雅宜河上仙翁住,穩稱山中宰相眠。塢口白云深似海,階前瑤草碧如煙。閉門不語坐終日,妙入無為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