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七十一首 其十二
七手八腳,三頭兩面。
歡喜冤家,頭頭撞見。
山僧建立宗旨,直須為我成褫。
學人未達其源,也要請師方便。
有方便,沒方便。
石鞏張弓,三平中箭。
七手八腳,三頭兩面。
歡喜冤家,頭頭撞見。
山僧建立宗旨,直須為我成褫。
學人未達其源,也要請師方便。
有方便,沒方便。
石鞏張弓,三平中箭。
形容人做事慌亂、不整齊,或者人多手雜,也指人有多種面目,表里不一。本是相互喜歡而又相互爭執的一對,到處都能碰到。山僧確立宗旨,必須要為我除去(一些不當的東西)。學佛的人沒有明達根源,也希望請師父給予方便指引。說有方便法門,又好像沒有方便法門。就像石鞏張弓射箭,三平被射中一樣(暗指機緣巧合、因果相應)。
七手八腳:形容人多手雜,動作紛亂。
三頭兩面:指人的態度不老實,反復無常。
歡喜冤家:表示又愛又恨的意思,常用于形容戀人或關系親密又時有矛盾的人。
成褫(chǐ):除去、革除。
方便:佛教用語,指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度化眾生。
石鞏張弓,三平中箭:石鞏慧藏禪師善用弓箭比喻佛法機緣,三平是其弟子,此句比喻某種機緣巧合、因果相應的佛法情境。
此偈頌出自佛教禪宗語境。禪宗強調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通過各種機緣和方式來啟發學人領悟佛法。這首偈頌可能是禪師在特定的法會、講學場景中,針對學人的困惑和修行狀態而創作,用于引導學人參悟佛法。
這首偈頌圍繞學佛的宗旨、機緣和方便法門展開。以形象的語言和典故揭示學佛過程的復雜與微妙,體現了禪宗以機鋒、公案啟發學人的教學特色,在禪宗文學中有一定代表性。
鬰鬰東南旺氣浮,吳爭越戰幾春秋。
一陽柳色渾無恙,五月荷花半是愁。
隆替且容吾輩老,英雄都付此江流。
中原苦被淮山隔,莫向西風更倚樓。
青陽播物時,云氣暗天涯。
點滴聽無厭,豐登喜有期。
池幽生活水,花落長空枝。
載酒行春屐,何憂入興遲。
巧運風斤若化成,過門車馬每留行。
吞含氣象歸平隴,鬬湊溪山到畫楹。
春借杏桃紅照耀,曉披煙靄碧低橫。
使麾映日安牙隊,依約當年細柳營。
自得元無趣,悠然與世忘。
一聲來欸乃,孤棹在滄浪。
云斷暮空碧,江清秋思長。
欲將湘笛和,無調入宮商。
山嵬嵬兮日西,望吾侶兮不歸。
惆悵兮階前,物換兮人非。
春去兮花殘,春歸兮芳菲。
老不可以再壯,君胡為而先馳。
洲渚云飛盡,江流碧映天。
明朝秋欲半,今夜月先圓。
玉宇濃垂露,銀河冷墜煙。
焦桐彈一曲,孤鶴舞風前。
雙瀑飛來古寺西,月蘿煙草久湮迷。
自從吾輩經行后,便覺他山索價低。
老去合為三徑計,就中聊借一枝棲。
石崖大有穿磨所,從與新詩著處題。
數株楊柳種多年,今日方維勝客船。
掃石共看山色坐,枕書同聽雨聲眠。
溪羹旋煮莼絲滑,野飯新炊白玉圓。
不管歸心忙似箭,強留吟過菊花天。
山亭對佳客,秋老暮煙橫。
鳥下江如畫,潮回浪有聲。
竹光添麓潤,詩思入門清。
偶約非因酒,相逢話此生。
重華車駕瘞崔嵬,不似秦皇賜璽回。
西治驪山營兆域,東浮滄海訪蓬萊。
陟方年已過期頤,老死勤民志不衰。
何事穆王心醉飽,耄荒無復念前規。
孤舟閑野渡,竹外小橋通。
不涉終南逕,獨高彭澤風。
云閑鐘梵里,月靜笑談中。
千載留清節,誰云吾道窮。
天下名山說武夷,高峰晴樹碧云齊。
望窮石鼎疑無地,行到山根卻有梯。
茅屋成村多卜隠,草書懸壁半留題。
幾時掃斷紅塵路,一葉漁舟九曲溪。
云氣擁松楸,佳城生意幽。
掃殘黃葉路,奠徧綠新??。
想像音容在,瞻衣涕泗流。
東遷禱靈墓,端為護行舟。
獨上山樓上,樓高望盡天。
更無云一點,只有月孤圓。
樹老飄黃葉,湖空起白煙。
故園音信斷,愁絕不成眠。
壁燈花落夜將殘,天遠那知客思單。
鶴帳不成云外夢,燕樓空鎖雨中寒。
千年風雅教誰主,一曲凄涼只自彈。
又恐孤山梅漸老,明朝相約過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