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七十一首 其六十九
人間共賞元宵,瑞巖本光現(xiàn)瑞。
屋上山,橋下水。
三門八字打開,左右青葉婁至。
頭頂天,腳踏地。
陳如覷破香積廚,釋迦不受然燈記。
人間共賞元宵,瑞巖本光現(xiàn)瑞。
屋上山,橋下水。
三門八字打開,左右青葉婁至。
頭頂天,腳踏地。
陳如覷破香積廚,釋迦不受然燈記。
人間都在共賞元宵佳節(jié),瑞巖本光顯現(xiàn)祥瑞之象。屋上有山,橋下流水。寺院三門像八字一樣敞開,左右有青葉婁至護法。頭頂著天,腳踏著地。陳如看透了香積廚的虛幻,釋迦牟尼不把然燈佛的授記當回事。
偈頌:佛經(jīng)中的唱詞,這里是一種類似偈語的詩體。
瑞巖本光:可能是指瑞巖寺的一位名為本光的僧人或象征瑞巖寺的一種靈瑞之光。
青葉婁至:可能是神話、佛教傳說中的神祇或護法。
陳如:指憍陳如,是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香積廚:指僧寺的廚房。
釋迦:指釋迦牟尼。然燈記:然燈佛曾為釋迦牟尼授記,預言他將成佛。
此詩創(chuàng)作背景與佛教寺院生活和宗教修行氛圍相關。元宵佳節(jié)是人間熱鬧歡慶之時,而在寺院中,修行者借此契機展現(xiàn)對佛法的感悟。詩人可能是在瑞巖寺,看到節(jié)日景象,結合自身修行體驗創(chuàng)作此詩,以表達對宗教教義的理解和追求。
這首偈頌主旨是宣揚佛教超脫世俗、追求內心覺悟的思想。其突出特點是將世俗節(jié)日與宗教感悟結合,用典故表達深刻哲理。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有助于傳播佛法思想,引導修行者思考。
使者年來石室傍,栽花種柳漸成行。角弓此日歌嘉樹,勿剪兼同召伯棠。
牧龍?zhí)焐蠋讜r還,因失仙龍五色斑。暫謫南昌為隱吏,會歸東觀校蓬山。高名久已聞江表,異氣今猶出斗間。下筆不休才思闊,清如星漢瀉銀灣。
跳入壺中一洞天,白云深處不知年。機神谷應相賓主,韻葉鶯聲作管弦。臥石已成西華枕,飧霞不乏紫芝錢。夜清誰作吟詩侶,鶴在林梢月在川。
不肯低飛向野蒿,從來棲息愛清高。廣寒無數(shù)黃金粟,吹得天香入羽毛。
大塊成文已自多,其如天地不仁何。憂生敢笑才妨命,憤世真疑道勝魔。少有心齋難坐忘,未能身殉但行歌。長安市上人如海,那得相逢春夢婆。重重苦海沸狂波,問渡無方可奈何。恩意從頭翻作怨,禪心到底欲生魔。難追上士中慚甚,枉讀南華內熱多。宿業(yè)已知消未晚,拚將百劫住娑婆。
始終情意兩蹉跎,離恨雖多話亦多。只有茜溪溪上月,照人一直到寬河。
獨詠滄浪古岸邊,牽風柳帶綠凝煙。得魚且斫金絲鲙,醉折桃花倚釣船。
朝眠樓角迎霞起,夕步溪邊聽月流。文事我慚袁彥伯,松居人羨廖柴舟。龍歸滄海無凡侶,鵑擊天池寄遠游。四顧茫茫誰和汝,碧雞山外五云稠。
愚翁分與世緣疏,國恤驚心泣且吁。生長太平惟欠死,老衰馀息尚何如。不知伊傅誰調鼎,欲夢羲皇我枕書。終日無聊思理發(fā),雪莖些少亦頻梳。
一劍新從萬里還,偷生已過鬼門關。身離桂嶺云千疊,跡寄梁溪屋半間。圣世幸全終隱計,人生難得老來閑。春風陸羽祠前路,笑汲清泉洗瘴顏。
本是吾宗子,超然云外情。重蓮昭帝貺,雙虎狎師行。縮地通仙界,扣關入洛城。空馀丹鼎在,采藥學無生。
舊怨新愁思莫思,蘭因絮果總成悲。綠楊深處雨絲絲。昨夜星辰今夜夢,明年花約去年期。別春心事有誰知?
我客并州歲宴時,偶然相見即相知。香醪淺酌還深酌,佳句朝題復暮題。意氣難逢今日好,風流不讓古人為。嗟予走馬明朝去,雪嶺冰崖有所思。
若耶溪畔幾人家,處處清流漾落花。東流遠接鏡湖水,洗殘西子舊時紗。春鳩昨日催春雨,水長門前三尺許。今朝鵲語報新睛,潮歸水落溪湖平。紅蓮簇簇向人笑,花搖錦浪香風生。臨溪女伴嬌羅襪,蘭舟桂楫乘潮發(fā)。繡帶朝縈溪里煙,歌聲夜泛江邊月。細踏船頭步步金,偏驚雁落更魚沈。正憐翠葉如眉黛,又弄珠光蕩妾心。兩岸紫騮游冶子,緩轡隨船不知止。誰識心中別有絲,水深沒藕怨江妃。還看雙雙鸂?浴,復羨鴛鴦兩兩飛。日暮歸來腸斷盡,馀香在袖上殘機。
寂寂不持律,滔滔不坐禪。釅茶兩三椀,意在钁頭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