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宿猿洞送友人之湘中
怪石如云起天上,枯藤盤根垂百丈。
蘿深苔滑鳥不棲,索漠寒猿臥相向。
兩兩三三往復回,銜花映水皆奇狀。
清秋倒樹風澗號,初日排云雪巖壯。
醉客應為巫峽吟,行人厭作巴山望。
洞里愁聲誰忍聞,別時對此堪惆悵。
怪石如云起天上,枯藤盤根垂百丈。
蘿深苔滑鳥不棲,索漠寒猿臥相向。
兩兩三三往復回,銜花映水皆奇狀。
清秋倒樹風澗號,初日排云雪巖壯。
醉客應為巫峽吟,行人厭作巴山望。
洞里愁聲誰忍聞,別時對此堪惆悵。
奇形怪狀的石頭像云朵般從天上涌起,干枯的藤蔓盤繞著樹根垂下百丈之長。藤蘿幽深、苔蘚濕滑,鳥兒都不愿棲息,只有寂寞的寒猿相對而臥。它們兩兩三三來回往復,口銜花朵倒映在水中,姿態奇異。清秋時節,倒下的樹木在山澗中被風吹得呼呼作響,初升的太陽撥開云霧,雪山顯得格外壯觀。醉酒的客人應該會為巫峽吟誦詩篇,遠行的人厭煩再望巴山之景。洞里猿猴的悲愁叫聲誰能忍心聽聞,分別時面對此景實在令人惆悵。
索漠:寂寞、冷落。
巫峽:長江三峽之一,景色秀麗,常有文人墨客吟詩。
巴山:泛指四川東部一帶的山。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題可知是詩人送友人前往湘中時所作。當時可能社會較為動蕩,人們出行多有離別之苦,詩人借宿猿洞的奇景抒發送別友人的愁緒。
這首詩以宿猿洞的景色為依托,展現了大自然的奇美與荒寒。主旨在于送別友人,借景抒情,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不屬經典名篇,但以其獨特的寫景和情感表達展現了詩人的創作風格。
京津酬唱,劫后枯桐存逸響。朱墨辛勤,蘭畹功高六五春。絕倫髯也,并世詞壇稱四夏。弦外山河,海雨天風入浩歌。
七賢老死獨南奔,袖有江亭墮淚痕。函夏盡為新土宇,醉鄉不失舊乾坤。金貂曾入丹陽市,蠟屐應歸白下門。惆悵黃門墓前柏,不禁三度見風塵。
古人志道義,但覺利祿輕。朝市亦足隱,何必求郊坰。論心不論跡,乃稱人物評。董公廊廟器,一門富簪纓。石張漢世冑,崔郭唐家聲。筆下翻波瀾,胸中韜甲兵。黃閣政柄舉,烏臺公道行。征謀與治法,和氣與威棱。隨施無不宜,因物以賦形。詞林日月閒,班高地望清。公馀掃俗軌,窗草階苔青。樓臺雖無地,詩禮勝金籯。田園雖荒薄,松菊還欣榮。有詩論國事,膽張目增明。使公遁江湖,秉心亦朝廷。所志真在隱,非必身歸耕。野莊視綠野,他年定齊名。
涼月紛紛疑積雪,凝暉散彩白于銀。此時獨酌開軒坐,便欲剡溪尋隱淪。爾營茅齋名快雪,我醉行吟踏秋月。河漢無聲風露寒,心境泠然一高潔。
舊族馀風韻,辛勤守一經。勞生頭共白,訪舊眼仍青。積雨浮江閣,輕鷗落晚汀。倦游將解組,先我慰山靈。
小小宮娥近水居,雕楣繡額映清渠。忽然攜伴憑低檻,好是雙蓮出水初。
少年共榻抱瑯琳,搔首相期報國心。白璧繇來雙足刖,黑頭未許二毛侵。燕臺駿骨千金重,鳳渚龍吟五夜深。獻賦上林君自愛,高山流水有知音。
寒欺雪勒未逢春,照影今宵借月魂。可惜孤山吟已盡,后來幽絕幾黃昏。
頻聞亂角還慵去。隨分車如流水住。城東老屋訪詞人,詞似無靈人不語。懷春舊日懷何處。巖下幾曾留半苧。出園仍自海天空,獨秀峰前煙一縷。
六合同風奉一君,誰期貴介竟孤恩。自從五夜傳金柝,已早三年閉玉門。
云接檐牙,做一架、孤峰險。孤峰外、天光碧糝。一霎輕愁,更一霎、微嗔憨。舒斂。映天邊、羞岑數點。流去春紅,掉首是、宮墻暗。繁陰趁、清波暈染。第一清歌,不語再、沈吟三。瀲滟。西顧也、緋顏早燄。
維舟傍野樹,嘉會幾能同。月逗層陰出,溪回別港通。持杯談往日,移夕欲當風。共有云萍惜,狂歌夜正中。
曉起掀髯笑不梳,鏡中霜到一莖初。他鄉轉覺官無用,半世空驚病有馀。閒處欲尋支遁語,老來思共阿咸居。平安獨喜南鴻便,一月常收兩度書。
鐵騎橫驅瀚海塵,戈船直搗瘴天春。不知南北功多少,羞作麒麟第二人。
沽河歇浦,好借琴聲尋夢路。未斷清愁,試問連環解得不。墨池如海,恨不從君舟共買。漁唱湖東,招隱他年認鄮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