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法云寺寺在那亮鄉東嶺下
何處尋幽勝,閑過惠遠家。
到門云護砌,揮麈雨生花。
寺后峰陰合,階前樹影斜。
鐘聲休報曉,吾欲演三車。
何處尋幽勝,閑過惠遠家。
到門云護砌,揮麈雨生花。
寺后峰陰合,階前樹影斜。
鐘聲休報曉,吾欲演三車。
去哪里尋覓清幽勝景呢?我閑來拜訪法云寺。到寺門時,云朵仿佛守護著臺階;高僧揮著拂塵,好似能使天花亂墜。寺后的山峰籠罩在陰影中,臺階前樹影傾斜。鐘聲啊,不要報曉,我還想研習佛法呢。
幽勝:清幽優美的地方。
惠遠家:這里借指法云寺,惠遠是東晉高僧,此處以惠遠所居寺廟代指法云寺。
揮麈:揮動拂塵,魏晉以來清談名士常揮麈以助談興,后也指僧人講經說法。雨生花:傳說梁武帝時云光法師講經,感動上天,天花紛紛墜落,這里形容講經的美妙。
演三車:“三車”出自佛教經典,這里指研習佛法。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不詳,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在閑暇之時,為了尋覓清幽之地,來到法云寺。當時寺廟清幽的環境和濃厚的佛教氛圍,引發了詩人對佛法的興趣和感悟,從而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寺廟清幽環境的喜愛和對佛法的追求。其特點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寺廟圖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古代文人對佛教文化的關注和喜愛。
渴虬迸石出,下飲清冷湍。想當揮灑處,逸興滿毫端。
春風霞袂玉堂前,綠發童顏謝自然。令子重孫拜家慶,阿?迎笑擲金錢。
朝寒布谷應時鳴,起向回廊獨自行。殘雪未消檐影寂,滿庭幽草看春生。
故園多珍木,翠柏如蒲葦。幽囚無與樂,百日看不已。時來拾流膠,未忍踐落子。當年誰所種,少長與我齒。仰視蒼蒼干,所閱固多矣。應見李將軍,膽落溫御史。
高樓插暮空,正作碧云色。浮云忽蔽之,遂使虞淵黑。夸父不自量,棄杖成遺跡。沈沈入長夜,誰與護鵑魄。海波深無底,嗟我夢魂隔。赴海斷六鰲,猶足立四極。
十五年前花發時,仙翁邀賞醉瑤池。如今頭白無情思,只見瑤池花滿枝。
過雨湘江翠羽攢,舞風清影玉聲寒。當時嵇阮人何處,留得高標咫尺看。
兩丸熠煜跳天門,風尻氣馬無停轅。欲界仙都甌海里,幔亭自昔曾孫里。神霄高外更無高,神瀵水窮重得水。凌倒景兮乘玄云,搆取清微大赤文。叩洞天兮搜福地,婆娑鳥跡魚蟲字。九曲棹歌丹九轉,十年塵土腸為遣。盧敖竹杖亙千尋,黃石陰符遺一卷。回思九陌走黃埃,浮名于我何有哉。漁父桃源豈再來,天公粉本深徘徊。不貪大藥七黃金,祗愛清音葉素琴。故人持贈好東絹,仙山屬我開生面。布襪青鞋不用將,云鬟霧髻長相見。有美林夫子,偏憐顧虎癡。披圖選其勝,卜筑將因之。西嶺煙升焚寶鴨,東峰日上蒼龍夾。依依蝴蝶夢中歸,所欠鹓鸞插翅飛。直是舜耕田巳熟,直緣商戰貌多肥。解道仙凡途豈隔,朝凡暮圣忽復易。武夷洞口憩靈蹤,紫陽祠畔荒行跡。省雨須從好兩星,積風但養摩天翮。宦路無窮素作緇,學人漫看朱成碧。我袖長懷一瓣香,更添下拜巖巖石。
區區望京國,京國何為哉。林泉佳處不肯住,塵埃窟里甘重來。此生何日遂所樂,擾擾隨俗真堪哀。
吾鄉我里。偕老真無比。宴席展,歡聲起。蕊宮仙子繞,玉砌萊衣戲。稱賀處,眉心競指朱書字。憶昔西周呂。年紀雖相似。獨自個,誰為侶。如今雙鳳老,堪引同螺醉。彭祖壽,十分方一從頭紀。
燈蛾種性。迷沉苦境。只貪尋、燭中花影。抵死身投,被爛炙、猶然不省。全錯認、流螢艷冷。向明有意,因懷暗景。奈無功、忍死俄頃。識破炎光,不自炙、亡形亡命。落清涼、境中獨興。
爺娘錯嫁女,嫁與江陵賈。八月下瀟湘,九月下揚子。
宣城院約池南岸,粉壁紅窗畫不成。總是一人行幸處,徹宵聞奏管弦聲。
江夜月微明,梅花瘦影橫。念君千里外,多少歲寒情。
千鐘三釜異甘酸,此事難同肉眼看。多少有羹無母遺,只雞羞饌亦檀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