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陳醫安樂堂
六塵欲要凈三摩,辛苦修行奈老何。只得四休安樂法,一身受用已為多。
自笑區區老倦游,廬山今是我菟裘。暮年欲覓安心法,他日敲門問四休。
六塵欲要凈三摩,辛苦修行奈老何。只得四休安樂法,一身受用已為多。
自笑區區老倦游,廬山今是我菟裘。暮年欲覓安心法,他日敲門問四休。
想要清除六塵達到三摩境界,辛苦修行卻奈何歲月已老。只得到四休安樂之法,一生能受用這些就已足夠。自己嘲笑自己這微不足道之人年老厭倦了游歷,如今廬山成了我養老之地。暮年想要尋覓安心的方法,日后會敲門向四休請教。
六塵:佛教語,指色、聲、香、味、觸、法。三摩:即三摩地,意為等持、正定,是佛教的一種修行境界。四休安樂法:宋代太醫孫昉自號四休居士,其安樂法為“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菟裘:指退隱之所。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詩人處于暮年,經歷了人生的游歷奔波后,感到疲倦,渴望一種安寧、閑適的生活,可能受到當時流行的四休安樂思想影響,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暮年對內心安寧和安樂生活的追求。特點是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它反映了當時文人在經歷人生起伏后對精神解脫的普遍心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宋代文人的思想風貌。
梵唄聲沈香霧銷,月明金殿影岧峣。夜深唯有龕燈在,風露滿庭人寂寥。
娟娟云月照窗扉,紙帳形開夢覺時。庭下風篁自成韻,吹簫安用玉人為。
擊劍吹簫意爽然,且拋塵事學逃禪。
林花淡淡經秋媚,水竹蕭蕭映日妍。
省識是空還是色,自然如帝又如天。
歸車謾趁疏鐘晚,遙指寒鴉幾點煙。
夾道楊花撲玉鞍,隋堤三月正漫漫。
知君日向平臺醉,猶作梁園雪里看。
虛傳車騎故園來,侍宴無非繞吹臺。
雪賦幾篇才脫稿,諸王已報牡丹開。
懸魚拔薤羨神君,為政風流迥不群。
訟簡綵毫常散綺,庭閒玉軫獨迎薰。
韓蘇往跡曾重揭,召杜賢聲喜復聞。
最奏帝心知簡在,賜金增祑播芳芬。
平岸朝陽已映光,
高林宿靄尚深藏。
客中亟起繇何事,
要趁侵晨數刻涼。
南枝舊約,愜素心得似,何遜東閣。彩筆禪仙,玉貌臞仙,天涯已忍淪落。劫灰一度春消息,省縞袂、豐姿如昨。盡海桑、著意遷流,不改綠華紅萼。
遙憶前芳晚晼,故園佇翠羽,初別黃鶴。泛雪重湖,鋤月空山,底事煙霞孤卻。溪藤百幅恁珍重,問冷艷、幽香誰托。待料量、物外琴書,占取幼輿丘壑。
井水中藏東海魚,
側盆翻雨洗凡夫。
隔山欲共公相見,
莫道從來一滴無。
浣花溪畔樹榆枌,芻酒年年酹使君。
正似西充憑吊地,靈祠風雨至今聞。
何來發剪紙人妨,謠惑城鄉夕未遑。
獨爾隨親苕水上,安居略不涉慌張。
急手輕調北苑茶,
未收云霧乳成花。
靈襟習習清風起,
歸夢遙知不到家。
磁州城外柳毿毿,
一路雙渠夾翠藍。
十七年來重回首,
北風催雪又邯鄲。
幾度西湖獨上船,
篙師識我不論錢。
一聲啼鳥破幽寂,
正是山橫落照邊。
仆不與時為俯仰,雖在人間少還往。逢君一揖酒未消,當時不及論宗黨。
昨來再見通姓名,世交于汝為弟兄。我父之師君從祖,鳳毛麟角相崢嶸。
少年何處求高價,足跡依稀遍天下。笑談滿座自生風,咳唾為珠皆照夜。
黃鶴高樓十載前,襄陽逋客曾周旋。君家名輩信杰出,后先卓犖多英賢。
聞將翰墨動天子,三召比來皆稱旨。老翁七十復何求,出處千秋在青史。
如君健足乃絕塵,燕臺可以空群倫。貧來贈別無杯酒,為報襄陽舊隱人。
傷心難說。往事都鴻雪。痛憶前年生死別。正是落花時節。
當時笑語花晨。而今寂歷黃昏。泣到眼枯血盡,尋它一縷精魂。
坐臥經行總是禪,身閒不出寺門前。
諸般放下原無累,一念空來未有緣。
天上恩波深似海,夢中塵業散如煙。
白頭歸向京城老,荒卻槎峰種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