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十首 其九
咄這花木瓜,苦澀無以加。驀然嚼得碎,清風生齒牙。
種性惡,不堪誇。楊岐老驢三只腳,蹋人無數滿天涯。
咄這花木瓜,苦澀無以加。驀然嚼得碎,清風生齒牙。
種性惡,不堪誇。楊岐老驢三只腳,蹋人無數滿天涯。
嘿!這花木瓜,苦澀得無以復加。突然嚼碎它,齒間生出清涼的風。本性惡劣,不值得夸耀。楊岐的老驢三只腳,踢人無數遍布天涯。
咄:感嘆詞,表呵斥或提醒,禪宗偈頌常用語氣詞。
花木瓜:外表鮮艷但內里苦澀的木瓜,比喻徒有其表、實質不佳之物。
驀然:突然,指瞬間的轉變。
種性:本性、本質,此處指事物固有的特性。
楊岐:指禪宗楊岐派創始人楊岐方會禪師(992-1049),宋代禪宗高僧。
老驢三只腳:禪宗常用“驢”比喻執著或愚鈍,“三只腳”為反常意象,暗指破除常規認知。
蹋:同“踏”,此處指“踢”,引申為“點化”或“警醒”。
此偈為宋代禪宗偈頌,可能出自楊岐派禪師之手。楊岐派是禪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機鋒峻烈、通俗易懂的開示方式著稱。偈頌通過日常物象隱喻修行要義,旨在破除弟子對文字、表象的執著,引導其直見本心,符合宋代禪宗“看話禪”的傳播特點。
全詩以花木瓜、老驢等日常意象為喻,語言質樸機趣,通過“苦澀—清風”的轉折與“三只腳驢”的反常意象,揭示禪宗“破執見性”的核心思想,體現了楊岐派“活潑潑地”的禪法風格,是宋代禪宗偈頌中“以俗說禪”的典型代表。
轉輪爭合滯才華,急詔重乘上漢查。繼我已吟紅藥樹,勸君曾賦海棠花。詞隨健筆光綸誥,詩落成都燦綺霞。應笑同時東觀客,商于憔悴似長沙。
逢人每每問康寧,地遠何由一寄聲。仕已無心聊玩世,棲遲有宅尚依京。柳邊細水閒臨鶴,花下深杯獨送鶯。似此逍遙知不老,百年詩酒是長生。
老矣吾無用,歸歟子未宜。端能出奇策,略為濟斯時。悶有書遮眼,閑須笏拄頤。西山有爽氣,當報故人知。
梅雪初消柳欲金,弄春天氣晝沈沈。當時東越西吳事,試上高臺為一吟。
門前爆竹兒女喧。野人家、時序尚然。盡說道、春來好,老來人、長怕換年。東風到底無崖岸,也殷勤、相過小園。第一是、朱顏改,縱花開、羞插鬢邊。
詞客幽尋勝洞庭,神僧名跡在支硎。馬騎仄徑猶存石,鶴放顛崖尚有亭。巖底泉飛輕練白,峰頭龕蝕古苔青。到來頓醒紅塵夢,萬樹松濤沸紫冥。
鬢棱花,院落酒,晚雨涼生高柳。憑闌望、慣念亂傷離,舊人歸后。淚波深,好夢誘,倦客多年搔首。攀天去、正大月沈宵,戾星窺牖。肯悔疏狂,自矮閣、昏鐘坐守。醉春籠幔,選席留燈,艷意倩誰受。江國秋風陡,萬綠驚紅,芳訊滯久。甚樓頭、抵死相思,還擪長笛帶恨剖。
日晚鳥啼山樹,雨晴馬踏香塵。人向紅亭惜別,客依芳草傷春。
春山如黛水如羅,勝會還期勝地過。南斗文隨龍劍出,西山爽為馬曹多。生公石冷思眠甚,陸羽泉遙奈渴何。聞道陽春饒麗藻,阿誰先付雪兒歌。
聞道幽齋傍雪成,六花飛舞集檐楹。天游杳杳虛生白,云臥沉沉夜自明。冰繭寒光宜客賦,陽春古調待誰鳴。煙波卻有玄真子,時向城南問獨清。
凜凜男兒七尺軀,安能屈膝事元胡。誠知危局支離甚,猶集義師慷慨殊。宋祚已亡空浩嘆,臣心未死苦匡扶。沖霄正氣昭千古,豈惜英豪項上顱。
小筑漁磯構野亭,心期久已托山靈。何緣斗畔郎官宿,忽傍江頭處士星。對酒峰霞侵晚樹,垂竿溪雨散秋萍。煙波自識逃名理,不向人間問醉醒。
忿來不管珠彈鵲,惑解真成鐵化金。物我平觀無一事,眼前何限好光陰。
陸家兄弟頗能文,入洛仍將筆硯焚。舊宅荊榛狐兔窟,機云無復有昆云。
吏隱寧陵縣,琴堂枕古河。家山隔江遠,風雨過船多。假日親尋藥,公庭自種莎。相逢如舊識,執手動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