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寧汊口十詠 其九 鄉約
休陽萬山里,民物義相敦。
耕鑿猶前古,詩書自一村。
應看風俗厚,尚有典刑存。
遺訓追先哲,年來德業溫。
休陽萬山里,民物義相敦。
耕鑿猶前古,詩書自一村。
應看風俗厚,尚有典刑存。
遺訓追先哲,年來德業溫。
休寧在萬山之中,百姓以道義相互親厚。耕作生活如同古代,一個村莊都崇尚詩書。可見這里風俗淳厚,還有典范規矩留存。遵循先哲遺訓,多年來品德學業都很美好。
休陽:指休寧。
義相敦:以道義相互親厚。
耕鑿:指耕作生活。
典刑:典范、規矩。
遺訓:先人的訓誡。
德業:品德與學業。
可能是詩人在游歷休寧汊口時,看到當地鄉村百姓遵循道義、崇尚詩書的良好風氣,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不同的風氣,而此地的淳樸讓詩人印象深刻。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休寧鄉村的淳樸風俗和良好道德傳承。其突出特點是展現鄉村古風,語言平實。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為研究當地鄉村文化提供了資料。
老人語。曾見昨日開爐,墜天花否。生年不合荒荒,枯根薄命,嬋娟誤汝。
那知許。女樂如煙點點,江南處處。何時重到湖堧,淋漓載酒,依稀吊古。
終待胭脂露掌,弄鷗招鶴,憑君畫取。萬柳漫堤,一絲一淚垂雨。
蒙蒙絮里,又送金銅去。漫腸斷、王孫望帝,嘔心囊句。
市隱今成趣。袖回地狹,天吳鳳舞。莫是青州譜。怎不早,翩翩向青州住。
回頭蜃海,已沉花霧。
月痕未到朱扉。送郎時。
暗里一汪兒淚、沒人知。
揾不住。收不聚。被風吹。
吹作一天愁雨、損花枝。
枝頭雨是青梅淚。翻作一江春水。魚腹魂銷,龍舟叫徹,不了湖亭張戲。滿庭芳芷。正艾日高高,葛風細細。試比陳人,人間除我更誰似。
浮沉君共我里。記薰廊待對,聞雞蹴起。昨日蟾蜍,明朝蠅虎,身與渠衰更悴。老夫病已。任采綠采苓,為師為帝。但有昌陽,倩酤扶路醉。
春臺路古,想店月潭云,雞鳴關候。巾車爾久。記湘累降日,留詞勸酒。不是行邊,待與持杯論斗。算吾壽。已待得河清,萬古晴晝。
京國事轉手。漫宮粉堆黃,髻妝啼舊。瑤池在否。自劉郎去后,宴期重負。解事天公,道是全無又有。浯溪友。笑浯溪、至今聱叟。
雪履無痕。溪影傳神。著坡詩、請自清溫。朝朝不去,夕夕空勤。似夢中云,云外雪,雪中春。
四野昏昏。匹馬巡巡。揀一枝、寄與芳尊。更誰興到,于我情真。是白家賓,江南路,隴頭人。
天上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
夜來處處試新妝。卻是人間天上。
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
夢從海底跨枯桑。閱盡銀河風浪。
恨個儂無賴,賣嬌眼、春心偷擲。蒼苔花落,先印下一雙春跡。花不知名,香才聞氣,似月下箜篌,蔣山傾國。
半解羅襟,蕙薰微度,鎮宿粉、棲香雙蝶。語態眠情,感多情、輕憐細閱。休問望宋墻高,窺韓路隔。尋尋覓覓。又暮雨凝碧。
花徑橫煙,紅扉映月,盡一刻、千金堪值。卸襪熏籠,藏燈衣桁,任裹臂金斜,搔頭玉滑。
更恨檀郎,惡憐深惜。盡顫裊、周旋傾側。軟玉香鉤,怪無端、鳳珠微脫。多少怕曉聽鐘,瓊釵暗擘。
相傍清明晴便慳。閉門空自惜花殘。
海棠半坼難禁雨,燕子初歸不耐寒。
金鴨冷,錦鹓閑。銀缸空照小屏山。
翠羅袖薄東風峭,獨倚西樓第幾闌。
波暖塵香,正嫩日輕陰,搖蕩清晝。幾日新晴,初展綺枰紋繡。
年少忍負韶華,盡占斷、艷歌芳酒。看翠簾、蝶舞蜂喧,催趁禁煙時候。
杏腮紅透梅鈿皺。燕將歸、海棠廝句。尋芳較晚,東風約、還在劉郎后。
憑問柳陌舊鶯,人比似、垂楊誰瘦。倚畫闌無語,春恨遠、頻回首。
向來人道,真個勝周公。燕然眇。浯溪小。萬世功。再建隆。十五年宇宙,宮中膺。堂中伴。翻虎鼠,搏鹯雀,覆蛇龍。
鶴發龐眉,憔悴空山久,來上東封。便一朝符瑞,四十萬人同。說甚東風。怕西風。
甚邊塵起,漁陽慘。霓裳斷。廣寒宮。青樓杳。朱門悄。鏡湖空。里湖通。
大纛高牙去,人不見,港重重。斜陽外,芳草碧,落花紅。
拋盡黃金無計,方知道、前此和戎。但千年傳說,夜半一聲銅。何面江東。
甫營亭子小,花柳斬新裁。衰翁馀暇,何妨領客少徘徊。
堪嘆人生離合,恰似燕鶯來往,光景暗中催。蘆荻晚風起,明月滿沙堆。
去年秋,如此夜,有誰陪。欲挽天河無路,滿眼總塵埃。
未了癡兒官事,行止從來難定,又趣到蘇臺。不作別離句,共醉十分杯。
楊柳雪融滯雨,酴醿玉軟欺風。
飛英簌簌扣調櫳。殘蝶歸來粉重。
罨畫扇題塵掩,繡花紗帶寒籠。
送春先自費啼紅。更結疏云秋夢。
花幾許,已報八分催。卻問主人何處去,且容老子個中來。花外主人回。
年時客,如今安在哉。正喜錦宮城爛漫,忽驚花鳥使摧頹。世事只添杯。
千騎家山,一觴父老,前有韓魏公來。青原上巳,才見壽筵開。
歐公云間還見,憶相州、更自遲回。公知否,福星分野,飛騎不須排。
留春亭下草,雪霜過了,依舊春荄。待留春千歲,日醉千杯。
卻怕催歸丹詔,棟明堂、須要雄材。趨朝去,西風便面,只手障浮埃。
先生自壽,擁衾寒,重賦凌云游意。
我有大兒孔文舉,弱冠骎骎暮齒。
桃已三偷,樹猶如此,前度花開幾。
蓬萊可塞,還童卻老無計。
為此授筆翩翩,大江東去,好似歌頭起。
寄與兩家孫又子,長看以文為戲。
某所某公,同年同月,誰翦招魂紙。
前三例好,不須舉后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