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六十首 其三十三
西天四七,唐土二三。
盡向者里釘樁搖櫓,新東林為你諸人解纜放船。
未說超宗異目,若得齊眉共矚。
亦可明窗下安排,未免欄腮摑出。
西天四七,唐土二三。
盡向者里釘樁搖櫓,新東林為你諸人解纜放船。
未說超宗異目,若得齊眉共矚。
亦可明窗下安排,未免欄腮摑出。
印度禪宗有二十八祖,中國禪宗有六祖。他們都在這里有所作為,而新東林我為你們解開纜繩讓船起航。先不說超越祖宗展現獨特見解,要是能大家目光一致。也可以在明亮的窗下好好安排,但也免不了被打耳光趕出去。
西天四七:指印度禪宗二十八祖,“四七”即四乘七得二十八。
唐土二三:指中國禪宗六祖,“二三”即二乘三得六。
釘樁搖櫓:比喻有所作為、有所施為。
解纜放船:比喻引導眾人擺脫束縛,自由前行。
超宗異目:超越祖宗,有獨特的見解和眼光。
齊眉共矚:大家目光一致。
欄腮摑出:打耳光趕出去
此詩為禪宗偈頌,禪宗發展至宋代,各門派交流頻繁,對禪理的闡釋方式多樣。作者創作此偈頌,可能是在特定的禪院法會或日常修行指導中,為了啟發眾僧對禪宗傳承和修行的思考而作。
這首偈頌圍繞禪宗傳承和修行展開,強調了修行要超越常規,有獨特見解,同時也提醒修行者不能盲目。它體現了禪宗以簡潔話語傳達深刻哲理的特點,在禪宗文學中有一定代表性。
少年曾此問迷津,荏苒韶光及此晨。大藥不教頑石變,春風難遣鬢毛新。還憑麋鹿山中性,來結煙霞物外身。丘壑盟心吾敢負,翠屏千古自嶙峋。
翠竹催春箭。侵尋疾、歲時重訝輕換。清明差近,歡娛暫屬,冷鷗殘雁。芳華一刻千金,恰嫩柳、惺忪睡眼。漸肆虐、滿目沙塵,和花酒魄吹亂。南來北往匆匆,人間那識,焚后馀爨。寒宵夢里,斜陽影外,結琴簫伴。同將十分幽憤,盡付與、離長聚短。念別懷、記取深杯,冰心一片。
二月南天,便已是、綠楊城郭。雨聲里、棉裘乍暖,袷衣猶薄。滾滾大江流日夜,悠悠一水分南北。且相將、同上酒家樓,樽前說。舟欲渡,風濤惡。君莫使,蛟龍得。掙千秋事業,半生飄泊。長夜漸消燈燭里,馀寒尚在闌干角。看曈曈、旭日上窗來,東方白。
赤龍飛起九天開,緣底先生住釣臺。昨夜月明煙水闊,白鷗飛去又飛來。
青溪流不極,原自相湖分。庭訓看黃甲,林棲尚白云。死無遺憾在,生有義聲聞。好伐浪滄石,他年刻誥文。
青峰初拔地,丹鳳倏沖霄。仙人明月夜,于此聽云韶。春水抱芳洲,宛宛紫檀槽。羽人歌洞章,不省郁輪袍。蒼松寒翳翳,瑤草秋垂垂。平岡如偃月,偏與落星宜。星君避太空,入覲太微中。如何化貞石,奠此高明宮。涌月散金波,流輝動神螺。海翁逐鷗戲,孺子濯纓歌。滿地碎珠璣,向日騰光彩。昨夢窮河源,天澄萬星海。福地穴難藏,真人劍拂霜。還歸賈傅井,應作少年郎。伏鴿守枯冢,黃金骨似沙。化為雙白鶴,飛上太清家。
種粟上山椒,種禾水沒腰。田家作苦不如樵,炊桂之地甚不遙。一艘千束莫復朝,順風順水不動橈。歸來醉飽吹短簫,野花插鬢樵女嬌。農夫忍饑自蕓苗,粟米自熟腹自枵。明年賣田賣山去,誰能辛苦輸王賦。
蓬萊歸路渺何許,美人相思隔煙浦。青鳥飛來雨意遲,黃鸝啼醉花陰午。江邊釣石甚奇古,一絲柳風獨延佇。囊罄久無沽酒資,詩成何得驚人語。李侯金閨聲價高,往來意氣凌吾曹。官舍臨湖懸綵棒,酒杯勸客滋宮袍。不擬東籬種秋菊,欲從上苑醉仙桃。寧知淮海風塵起,黃鵠委翅歸蓬蒿。去年東走共顛倒,茅屋寄宿憂心搗。九月絺衣敵早寒,萬事不如歸去好。拾薪煮雪我常貧,掃石臥云君計早。古人成敗每輕之,及此始知難自保。近日攜書尋舊游,江上孤舟滿載愁。偶見周郎共樽酒,一談一笑何風流。主賓二妙不易得,我欲從之長滯留。相思且付楚江水,江水不盡情悠悠。
羞整越羅裳,晨梳到晚妝。盟心秋水白,舉首遠山蒼。
羊蟻不如魚計,鴻鵠豈比雁謀。為問折腰五斗,何如散發扁舟。
僧魚聲度晚煙青,索寞松廊徙倚聽。緩急自隨仙梵落,迢遙已覺睡魔醒。風前暗點愁城破,月下從教欲海惺。清味空門今不厭,禪關何處好傳經。
春江綠如染,微風動漣漪。路入和尚港,始見丁闌祠。丁闌古賢人,孝行稱無虧。刻木為親像,奉養猶生時。姓名著簡編,至今四海知。我來拜祠下,高風杳難追。回首望吳云,遽起嚴親思。
胭脂不涴紫玉簫。認宮中、銀字未銷。但鳳去、臺空古,比落花、無第二朝。天涯流落哀聲在,聽烏烏、不似內嬌。漫身似、商人婦,泣孤舟、長夜寂寥。
剪成香蜜綴疏枝,度臘爭春已恨遲。清夜無人花睡去,小園風露更相宜。
梅子黃時雨氣涼,金爐不斷熱沉香。座中總是朝天客,伋醉君門白玉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