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六十首 其五十四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手血。
臨濟老瞎驢,至今猶未瞥。
須彌頂上浪拍天,大洋海水無一滴。
偉哉本色人,頂門亞三只。
辨龍蛇百草頭,擒虎兕一毫力。
穿大地人鼻孔,坐斷衲僧搖舌。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手血。
臨濟老瞎驢,至今猶未瞥。
須彌頂上浪拍天,大洋海水無一滴。
偉哉本色人,頂門亞三只。
辨龍蛇百草頭,擒虎兕一毫力。
穿大地人鼻孔,坐斷衲僧搖舌。
一棒下去留下一道痕跡,一掌打去見得一手鮮血。臨濟宗的老祖師啊,至今仍未真正參透。須彌山頂浪濤拍天,浩瀚大洋卻無水一滴。了不起啊真正的禪者,頭頂似有第三只法眼。在尋常草木間分辨龍蛇,以細微之力降伏猛虎兕牛。能掌控天下眾生的根性,截斷僧眾的言語分別。
摑(guó):打耳光。
臨濟老瞎驢:臨濟宗祖師的戲稱,禪宗常用反諷語破除執著;瞎驢,指未真正明心見性者的自嘲。
須彌頂:佛教宇宙觀中最高山,喻極境。
頂門亞三只:頂門有第三只眼,喻超越凡俗的智慧;亞,接近。
龍蛇:喻真妄、正邪;百草頭:日常細微處。
虎兕(sì):猛獸,喻煩惱妄念;一毫力:極輕之力。
穿鼻孔:掌控根本;坐斷搖舌:截斷言語分別。
此為宋代禪宗偈頌,或出自禪僧開示弟子之作。禪宗發展至宋,注重以機鋒、棒喝破除執著,此偈通過極端化表述,旨在打破學僧對經典、師說的固化認知,引導直悟本心。
全詩以禪門特有的機鋒語言,批判執著文字的修行誤區,贊嘆超越分別的『本色人』境界,體現禪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的核心思想,是宋代禪頌中典型的『破執顯真』之作。
重簾復幕鎖蛾眉,銀燭金荷醉舞衣。長為扶頭欠?酒,不關禪病減腰圍。
圣主深恩恤老臣,賜歸先渡白河濱。御營晝日承三接,驛路飆風共四人。滿地寒蕪行雉?,誰家荒冢伏麒麟。山僧頗解空王法,延客焚香話六塵。
度嶺梅花一騎寒,自依南斗望長安。三江薜荔春裁服,四海瘡痍早掛冠。日短畏途遑問酒,時危吾道強加餐。避人自覺滄洲穩,惜別休歌行路難。
一曳王門裾,風流工賦雪。不知楚醴筵,猶為穆生設。
寂寂江村路,何煩命駕過。羊求忘地速,松竹到門多。野外常無酒,田間別有歌。洗杯深酌處,落日在滄波。
春盡逢南雁,翻令感歲華。五年猶作客,一命亦為家。肉食愁黃竹,莼羹想白華。何時萊子服,謾向故人誇。
春泥滑滑封行路,春水溶溶沒野蔬。獨坐不愁無酒飲,林間山鳥自提壺。溫風習習送蠶老,曉日曈曈催麥黃。新筍已添千個竹,綠萌初遍數畦秧。山腰老檜結纓絡,石眼飛泉鳴佩珰。午夢悠悠誰喚覺,竹風時借枕衾涼。誅茅結屋方丈闊,買酒澆腸升斗慳。古寺隔林人闃寂,祗傳鐘梵到山間。
雞骨朝來健,王戎免在床。顛雖長孺禿,足未子春傷。漢臘難忘舊,韓仇欲報長。參苓加減好,咫尺有韓康。
開黛睹容顏,臨鏡訪遙途。君子事河源,彌祀闕還書。春風掃地起,飛塵生綺疏。文袿為誰設,羅帳空卷舒。不怨身孤寂,但念星隱隅。
逆旅馀春夢,江楓今又飛。相逢故鄉客,同憶舊山薇。嗟予未能去,問子何時歸。憑將尺書寄,先為報庭闈。
虎溪靖節翁,芥視千鐘粟。彭澤歸來時,東籬燦霜菊。悠悠對南山,俯仰情自足。
落紅都作啼鵑淚,一片漣漪。喚醒歸期。春去人間苦是非。江頭遍撒千愁種,隔歲應肥。好自扶持。待到開花作頌詞。
奕奕萬夫望,才名四十霜。重來陪講幄,三入位文昌。地辟南廳峻,磚重首折行。脩途日未旰,弭節復相羊。
慘淡經營下筆難,畫成不似卷中看。知君連夜江湖夢,折葦蕭蕭沙水寒。
翻頭作尾掉枯藤,臘月花開更造冰。何似清歌倚桃李,一爐沈水醉紅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