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居自述 其八十
安分贏馀不妄求
有情山水任優游
從來草號稱無諂
自小花名喚不憂
衣食盡隨樵擔出
人情專望釣竿酬
區區未得貧而樂
尋入顏家巷里頭
安分贏馀不妄求
有情山水任優游
從來草號稱無諂
自小花名喚不憂
衣食盡隨樵擔出
人情專望釣竿酬
區區未得貧而樂
尋入顏家巷里頭
安守本分滿足于現有,不胡亂求??;與有情山水相伴,自在優游。歷來草的名號稱作無諂,從小花的名字叫做不憂。衣食全靠打柴的擔子得來,人情往來只指望釣魚來酬答。我還未能真正做到安貧而樂,要去追尋顏回所居的陋巷。
贏馀:足夠,富余。
妄求:非分的要求。
優游:悠閑自得的樣子。
無諂(chǎn):不諂媚、不討好。
樵擔:打柴人挑柴的擔子,代指打柴所得。
釣竿:釣魚工具,此處代指釣魚活動,或隱喻淡泊的生活方式。
顏家巷:指孔子弟子顏回所居的陋巷。《論語》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后以“顏巷”代指安貧樂道的居所。
此詩為明代隱士李孔修《貧居自述》組詩之一。李孔修一生隱居不仕,生活清苦,組詩多寫貧居日常與心境。此詩當作于其晚年,通過描繪安分守己、依賴樵漁的清貧生活,表達對安貧樂道精神的追慕。
全詩以“安分”為核心,從日常生計(樵擔、釣竿)到精神追求(顏家巷),層層遞進,展現詩人雖未完全達到“貧而樂”的境界,卻始終向往顏回式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體現了古代隱士對物質簡樸、精神自足的堅守。
溫江離省近,民俗向稱饒。處處是流水,時時當度橋。漚麻成白雪,釀酒比紅蕉。底事歸心發,驚聞估客橈。
挾冊登車強出山,展來未讀眼先昏。無端又被春風妒,葉葉吹開更揭翻。
東南地望絕尊榮,國一重來更有情。一院秋風薝卜老,滿山春雨苾芻生。它方弟子來傳法,上國公卿盡慕名。隨處花云圍燕坐,予生自愧老于行。
滿地花飛春已闌,溪風山雨更生寒。浮云蔽日終難散,腐柱擎天恐未安。西北兵戈猶擾攘,東南民庶半凋殘。先朝遺老慚無補,獨對西風把淚彈。
萬里風云北極生,中原二子舊齊名。居然霄漢雙封事,自是江湖一宦情。天借客星高物色,歌回春雪壯潮聲。何妨邂逅成佳會,正復相思命駕行。
鄒陽書里見吳融,曾記江樓一笑同。華發西風吟別后,碧山寒雨夢游中。六千甲子春方始,再世門生道愈隆。擬折梅花寄君壽,杖藜行遍鶴橋東。
石人山色清圓蒼,石人此去神涵洋。山色送君直入戶,嚴慈老頰盈渦光。年時颶雪淹大地,與君呵手梅窗里。為予叩謝倚門人,餅餌馀香猶在齒。
御史昔乘青驄馬,霜氣橫秋烏府門。太白終南讓高峻,涇流渭水分清渾。神隨丹旐歸全晉,名入青編紀大元。欲識當時真鐵面,只今猶有鳳皇存。
空山長日靜,入夜群動生。商風吹萬竅,競奏笙竽箏。雨過洪水發,溪喧為天傾。虛室蚊聚閧,空階蚊爭鳴。絡緯促懶婦,子規啼月明。狐貍躡田鼠,兔奔伏雉驚。啄木長苦饑,覓食恒丁丁。老鸛作鬼笑,格磔何猙獰。此間天籟勝,人籟莫與京。老夫不能寐,魚目到五更。
逝水滔滔春復秋,長年蹤跡寄扁舟。五湖風景誰爭得,千古應須付白鷗。
仙人自古好樓居,又見崢嶸百尺馀。十里嵐光浮畫棟,半天云影護殘書。登臨王粲賦初作,偃臥元龍氣不除。歲晚相過頻剝啄,湘簾共聽雨疏疏。
北窗酣臥日輪高,夢寐平生五柳陶。睡起羲皇千古意,挽回卻向一秋毫。綰蛇縈蚓應無用,拘虎囚螭儻有馀。付與劉侯堪把筆,尊師不解世間書。不用濡毫滴硯乾,更隨曹植作波瀾。碧窗點易真吾事,洞府歸來玉露漙。
春草楊敷曾醉處,秋風又拂長官衣。黃云不是棲賢地,才到黃云便說歸。
晴瀾金色漾琉璃,日落春風拍岸時。鷗鳥不驚人去遠,掖垣南下樹參差。
心知游路豈復無,頗如六鹢飛宋都。小巫羞澀見大巫,神氣比公真蔑如。